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中,官场上的文风繁复如同迷雾缭绕,遮蔽了事务的本质。面对频繁而无谓的奏折,他决心铲除这一弊端。他命令臣子们简洁言论,不再沉迷于辞藻之中。
有一次,朱元璋在朝堂上听到刑部侍郎茹太素提出了他的看法,这份奏折厚达一万七千字,却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让人读得头晕目眩。朱元璋听后怒不可遏,将茹太素杖责不止,以此警示其他臣子们要言之有物。
随后,朱元璋亲自审阅茹太素的奏折,最终只找到了其中五件可以采纳的事项,但这些正题散布在长篇大论之中。经过仔细思考,他决定摘录出这四件事,并自己撰写序言发给各位大臣,同时下令以此为准则制定新的上书格式,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只能用简洁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意见。
朱元璋对于效率要求极高,他每天早晨就起来处理政务,一直到夜深人静才休息。在忙碌的日程中,他经常会突然想起一些事情,就会将它们记下来,然后放在衣袖里等待第二天处理。这让他感觉像是背负着重重任务,每一次回应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元 Scarlett 制定了《案牍减繁式》,要求所有官员必须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并亲自编写了一系列规则来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处理事务。这一系列改革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还打击了文牍主义,为明朝带来了一个更加清晰、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