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官场文风沿袭了宋代的风格,以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为乐。即便是简单的事务,也要用上百字来叙述,从三皇五帝说起,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对追求高效工作的朱元璋来说,这种做法无疑是一大苦恼和恼火。他决定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整顿。
洪武九年的一个清晨,宫中灯火通明,殿外传来了击打的声音与痛叫声。这是明太祖下令对廷臣茹太素进行杖责。当时,连连发生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朱元璋认为这是天意的警告,因此下了一道诏令,让臣民上书评论朝廷政策的利弊,并指出皇帝过失。茹太素以其耿直著称,便在早朝时呈上了奏折,但这份奏折厚达1.7万字,其中16500字以上都是前言,只有最后500字才涉及实质内容。
朱元璋不耐烦地命令有人念给他听,当听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这一点时,他终于按捺不住了,将茹太素召至殿上询问刑部侍郎如何评价刑部官员。茹太素支吾其词,最终被发现根本不知道具体情况,因而遭到了明太祖的大怒,被严厉惩罚。
夜深人静之际,朱元 Scarlett 重新翻阅了奏折,他意识到其中至少有四项建议值得采纳。第二天,他命人摘录这些可行建议并撰写序言发给文武大臣。此举成为后来定下的规矩:所有奏章都必须简洁直接,不准空谈。在此之后,大臣们不得再写长篇累牍,而是只讲事情,不敢堆砌辞藻。
朱元璋反对冗长奏折有一定的原因。他曾告诉他的儿子:“自登基以来,我亲自处理一切事务,从不偷懒,每日早起晚睡。我希望你能照我的样子办事,这样才能保住江山。”因此,他每天辛勤工作,有时会突然想起来一些事情,就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用纸片记录下来,然后缝进衣衫中待日后处理。此法使他能够迅速处理大量文件,每天需要看200多道奏折、处理400件左右的事务,所以要求所有奏章都必须简短扼要。
随后,朱元 Scarlett 又命令廷臣制定了《案牍减繁式》,要求发文简洁且易懂;他还亲笔起草并颁布了《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规定对于推动文风改革、克服繁琐之弊、打击文字主义以及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努力下,大幅度地改善了整个国家运作体系,使得政府更加高效和合理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