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官场上盛行着宋代的文风,这种风格注重辞藻华丽和学问展示,每件简单事务都需铺陈成千言。然而,对于追求工作高效率的明太祖朱元璋而言,这样的文风极为让他头疼。他决定进行大规模改革。
在洪武九年的一个清晨,皇宫内外灯火通明,一阵阵痛叫声传来。这是因为一名廷臣茹太素因撰写奏折被杖责。茹太素曾经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朝廷政策,但他的奏折却长达1.7万字,内容繁杂,让朱元璋感到恼怒。
当夜晚,朱元璋翻阅了茹太素的奏折,最终只读到了16500字左右才找到正题。他意识到这些内容中有四项可以采纳,并且觉得这些点子,只需要最后的500字就能说明一切。第二天,他命令将可采纳部分摘录出来,并亲自撰写序言发给文武大臣。此举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奏章格式,也限制了奏折的篇幅,使得大臣们不得空谈,而必须直接说事。
朱元璋反对冗长奏折,是基于他自己勤勉的一生态度。在登基后,他一直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从不懈怠,每天早起上朝处理政务至深夜方休息,因此对于简洁有效率持有强烈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用餐时也会突然想起要办的事情,将其记下,然后缝在衣服上,以备次日处理。此法令他每天查看200多道奏折、处理400件事情,因此强烈主张简短扼要。
随后,朱元璋又命令制定《案牍减繁式》,要求官方文件少而精通俗易懂;并亲自编写颁布《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规对于推动文风整顿、克服繁文之害、打击文牍主义以及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