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官场文风依然沿用宋代的风格,以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为乐。即便是简单的事务,也要用上百字来叙述,从三皇五帝说起,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对追求工作效率至上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种做法无疑是一件令人恼火的事情。他决定大力整顿。
洪武九年的某个凌晨,宫内灯火通明,殿外丹墀下传来了沉重的捶击声和痛苦的呻吟。这是因为明太祖命令杖责一个廷臣。受罚的人名叫茹太素,他曾任刑部侍郎。在那时,每地连续发生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朱元璋认为这是天意对他的警告,因此下了一道诏令,让臣民上书评论朝廷政策的利弊,并指出皇帝可能存在的过失。
茹太素一向以直言见称,便在早朝将奏折呈上了去。但朱元璋看到奏折厚达1.7万字,却只找到了5个可以采纳的问题。这让他感到不满,因为这5个问题,只需最后500字就能说明一切。他思考后,将可采纳部分摘录出来,并亲笔撰写序言发给文武大臣,同时规定了新的上书格式,即要求言简意赅,不得空话连篇。此举立即影响了大臣们,他们开始直接讲事情,而非堆砌辞藻。
朱元璋反对奏折冗长有其深刻原因。他曾告诫太子:“自登基以来,我每件事都亲自处理,从不偷懒,每天清晨起床,上朝办事,一晚未眠才能休息。”因此,他极度辛勤工作,每次想起要办的事,就会立刻记录下来,然后缝到衣服里,有时衣物上缀满纸片,如同挂着许多小鹌鹑。每天早朝,他会逐一处理这些记录直至解决完毕。
由于需要处理大量奏折(超过200多道)和事务(400多件),他一直要求奏章简洁扼要。不奇怪的是,当他看到茹太素如此冗长的奏折时,便愤怒了。此后,又制定了《案牍减繁式》,强调发文要少而精,语言要通俗易懂;并亲手编写颁布《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规对于改善文风、克服繁琐、打击官僚主义以及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