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无数成语,它们如同时间的印记,承载着人们智慧和经验。明太祖朱元璋之文风革新,便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洪武九年的某一天,清晨宫廷里灯火辉煌,一阵阵痛叫声与捶击声传来。这是明太祖下令对廷臣茹太素进行杖责。茹太素曾任刑部侍郎,当时各地频发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他上书批评朝政,并指出皇帝过失。然而,当念到奏折厚实部分时,朱元璋心中不快,他让人念给他听,但读了许久仍未触及正题。
当茹太素被召至殿前,被问及刑部官吏中的腐儒与俗吏时,他犹豫半晌,只能笼统回答。不料,这个答案激怒了朱元璋,他喝令将茹太素杖打得皮开肉绽。此事发生后夜晚,朱元璋翻阅奏折,将可采纳的四件事情摘录并亲笔序言发诸大臣,以此定下上书格式限制字数,使后来的奏章简洁直接,不再铺张浪费。
这一系列措施背后的原因,是朱元璋自身工作效率极高。他对待每一件事都非常认真,每天早起处理公务直至深夜方休息,因此对于繁文缛节深恶痛绝。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即便在用餐期间,也会突然想到要办的事情,就立刻记录下来,用针线缝于衣衫之上,有时衣物竟然装满纸片,如同挂满鹌鹑般密集。他每天需要处理200多道奏折和400件事情,因此坚持要求奏章简短扼要。
随后,朱元璋又颁布《案牍减繁式》、《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进一步规范了文风,对提高办事效率有重要作用。这种文风整顿,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官场文化,更为后世树立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对现代工作效率提出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