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官场上盛行着宋代遗留的文风,以词句繁复和卖弄学问见长。即便是简单的事务,也要用三皇五帝来铺垫,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这对于追求高效工作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和恼火。他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整顿。
洪武九年的一天清晨,在皇宫里灯火辉煌之下,殿外传来了廷臣受杖责的声音。受罚的是刑部侍郎茹太素。当时,连绵不断的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让朱元璋深感不安,他认为这些都是天意对他的警告,因此下令让臣民撰写奏折,对朝廷政策提出意见,并指出其过失。茹太素因而呈上了厚达1.7万字的奏折,但其中内容充满了冗长的空话套语。
当念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时,朱元璋忍无可忍,将茹太素召至殿前质问:“你虽是刑部侍郎,却无法识别刑部官吏中的好坏,你怎么能笼统地说他们全是腐儒俗吏?”面对如此问题,茹太素支吾不已,最终遭到了朱元璋的大怒,被杖责致皮开肉绽。
夜幕降临后,朱元璋躺在御榻上仍旧无法入睡,便命宦官取来茹太素那份漫长奏折,在灯光下仔细阅读。尽管如此,他耐心读到了16500字左右才接触到正题,而整个奏折仅包含5件事情,其中4件他认为可以采纳。此举深刻印证了简洁直接对于提高办事效率至关重要性。
第二天,一纸简短版权威序言加以摘录并发给文武大臣,同时设定中书省一个新的格式要求,使得所有奏章必须言简意赅,不再堆砌辞藻。此举使得从此以后,大臣们不得不将精力集中于事实本身,而非空谈,更有效地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
明太祖反对冗长奏折并非没有道理,他曾告诫自己的儿子:自登基以来,他每日勤勉工作,从未懈怠,每早曦光初照即起床处理国事,每晚夜色浓重方休息。他期望儿子能够效仿自己,用这种方式保住江山。而因此他严格要求所有报告都须简洁扼要,因为他每日要处理200多道奏折及400件事情,这些报告需要迅速且准确地处理出来。在这过程中,即使他偶尔会想起一些事情,也会立即放下手边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第二天早朝之前逐一解决完毕,这样的生活节律已经为他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切都必须迅速而高效完成。
为了进一步减少繁琐文牍与提高行政效率,朱元璋又命令廷臣制定了《案牍减繁式》,并亲笔撰写颁布《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规对于推进文风整顿、克服滥觞之弊、打击文字游戏、促进办事流畅具有重要作用,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教训:语言应当清晰明白,如同军刀般锋利,有力以赴于治国安邦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