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中,官场上的文风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从宋朝的遗风中流传下来的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让原本简单的事务变得如同海洋般深邃而难以捉摸。一件小事需要三皇五帝才能说清楚,让人读起来便是一番辛苦,不知所云。在这个追求效率至上、痛恨繁文缛节的时代,他决定大力整顿。
洪武九年的一天,清晨,在皇宫内外灯火辉煌之时,一阵痛叫声回荡在殿外丹墀之下。这是明太祖亲自杖责廷臣茹太素。茹太素曾任刑部侍郎,而这次,他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他写了一份长达1.7万字的奏折,却没有直接表达他的意见,只是笼统地批评朝廷使用的人选为“腐儒”或“俗吏”。
明太祖愤怒得不得了。他认为,这样的奏折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无助于解决问题。他命令宦官将茹太素的奏折拿来,对其进行仔细审阅。经过耐心翻看,他发现奏折中只有最后500字才涉及到具体问题和建议,其余部分都是废话。
第二天,明太祖决定采纳其中可行性的4项建议,并亲笔撰写序言加以发放给文武大臣。此举被用作典范,要求所有上书都要言简意赅,不得空谈。从此以后,大臣们再也不敢滥用辞藻,只讲事情实质。
朱元璋对待奏章如此严格,是因为他自己工作极其勤奋,每天早出晚归,从不懈怠。他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事,就赶忙记录下来,以免忘记。此种生活方式使他对每个人的时间都有着极高要求,因此对于冗长无用的文字自然不能容忍。
为了进一步减少办事上的繁琐与延误,朱元璋又命令廷臣制定了《案牍减繁式》,并亲手起草颁布了《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令不仅有效地深化了文风整顿,还打击了文牍主义,加快了办事效率,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