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是明遗民。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和天文历算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的长子。
在思想上,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与顾炎武、高攀龙并称为“五大家”。他以多才多艺著称,对于经史百科以及天文历算都有研究。在哲学和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制度的观点,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阐述了限制君权的理论。他认为君主应作为天下公仆,不应成为私利者的角色。对于君主,他强调其义务至首要,其权力则是为了履行义务服务。此外,他提出设立丞相,以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并提出了民本主义,即人民是国家主人,而不是被统治者,这对传统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黄宗羲还提出了新民本思想,其中包括模式(如效仿古代诸侯自治制度)、法制模式(推崇三代之法)、经济模式(支持商品经济发展)和教育模式(重视学校作用)。这些思维方式不仅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深刻思考,也预示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早期萌芽。最后,在哲学领域,他继承并超越前辈的心性哲学,将之发展成为基于实践力的工夫哲学,为纠正当时空虚风气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