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人“武侠癖”的深层原因:从江湖文化的角度看,反思国民性与历史沉淀。为什么说中国人独具“武侠癖”?要理解这背后的复杂情绪和社会现象,我们需要回到江湖文化的根源。
有的人会浅显地解释,这是因为武侠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但这种解释并不准确,武侠只是表面上的枭雄,并非真正的英雄。那么,什么又是英雄呢?他们通常是像孙武、吴起、霍去病这样的拿俸禄的人,他们身处合法正统体制内,为维护正式规则而战。这是一个重要的界限,是第一个要点。
另一方面,枭雄则不同,他们如宋江、晁盖、韦小宝等,不依赖朝廷的饷粮,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巧取豪夺。这也是一个关键点,是靠抢劫,而不是靠劳动。在文学传统中,这类人物被归类为豪侠故事,而那些遵循法律和规矩的人,则被称为英雄故事,每种都有其特定的受众。
至于“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说法,它似乎混淆了英雄与枭雄之间的界限,但实际上,只说明了枭雄可以转化为王侯,只要放弃打家劫舍并皈依合法正统。得到了正统,即可收租派税谁还打家劍舍?
另一种解释认为,国人的崇拜武侠是一种对暴力的崇尚,但这也并不准确,因为秦始皇、成吉思汗等领袖虽然具有强大的暴力能力,却不属于武侠范畴。他们创立制度,与体制外的江湖豪侠不同。
在这个意义上,武侠文化之所以流行,其实质在于它代表了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拥有武功且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人们。而这些人物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符号体系,与儒教传统中的忠义英雄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可以说中国人独具“武侠癖”,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白日梦,让人们通过虚构世界寻求自我升华和解脱。当社会管理失效时,当正式规则松懈时,不正式规则就泛滥;当非正式规则泛滥时, 武侠除了成为一场盛宴,还能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如《鹿鼎记》中金庸所描写的情景,那里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轨道的非理性,以及江湖化带来的荒诞性。
最终,《鹿鼎记》以韦小宝这样一个人作为反讽,将近代中华文明的一些暗喻和反讽嵌入到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从而揭示出一种高度江湖化的地社会伦理结构,使我们更加明白为什么说中国人独具“武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