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探究其根源,需回望江湖文化的深厚沉淀。香港历史资料中,我们发现,武侠不仅是书籍的热卖,更是电影中的全球名片。要理解这股潮流背后的原因,便需从江湖说起,没有江湖化,就没有武侠崇拜。
有人将此解释为对暴力的崇尚,但这只触及了表面。真正的解释在于,武侠是一种文化英雄,是一种游离于体制之外、实力至上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正是中国文化所独特的特质。
儒教传统中的偶像是忠义英雄,而江湖中的偶像是武侠。在古代,只有朝廷才能发饷和出粮,这意味着身处合法正统体制内的人士维护的是正式规则,而不是依靠抢夺来生存。这便形成了明确界限:英雄与枭雄之间有着鲜明区分。
然而,在文学传统中,却有默认分类,将前者视为英雄故事,后者为豪侠故事。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同流派,每个都有自己的受众。而这些故事,不仅在中国大陆广泛流行,还在海外也受到欢迎,如好莱坞影坛的影响。
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人为什么偏爱武侠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对非正式规则世界——即江湖世界——的向往和认同。这是一个精神符号体系,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当正式规则松懈时,非正式规则就占据主导地位;当非正式规则盛行时,关于武功和义气的讲述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并非所有武侠作品都是低俗或无聊,有些甚至具有思想性接近文学巨匠水平。金庸的小说《鹿鼎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危机以及儒家价值观念颌倒的问题。此书通过韦小宝这个人物,以反讽的手法展示了如何一个人凭借心狠手辣而飞黄腾达,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高度强调个人利益和权谋的手段成为成功关键因素的情况,即使是在官方系统中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武侠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社会心理状态,它折射出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由、力量与道德标准不断变化的心理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一部部经典小说如《鹿鼎记》成为了我们理解这一现象的心灵镜子,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现代社会及其根植于其中的一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