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明朝忠臣,这是今天历史小编给大家讲述的故事。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于谦为了避免明朝灭亡,在孙太后的允许下,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立为皇帝,并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了瓦剌。然而,瓦剌将朱祁镇释放回来,引发了“夺门之变”,最终导致于谦被杀。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于谦当时扶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而不是朱祁钰会怎样?至少如果瓦剌将朱祁镇放回,他可能不会杀掉于谦。但为什么于谦没有选择这样的路线呢?
首先,从实际情况来看,朱祁钰已经在父亲离开时担任监国,其权力并非无缘无故丢失。他若被迫让位给新的皇帝,无疑会引发内乱,那么如何应对外敌如瓦剌成为难题。
其次,由于性格上的考虑,也就是害怕别人议论。如果由孙太后监国,则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于谦手中,这种安排可能会遭到其他朝臣的批评。而且,以民族英雄形象著称的于谦显然不愿意承受这种名声上的损害。
再者,即使如此安排,也存在与瓦剌妥协的风险。当今朝面临威胁时,如若答应某些条件以换取安全,便需牺牲主动地位,对抗外敌何以成事?
最后,还有一点要考虑的是礼教。在古代礼治社会,“孝”是第一位数,如果由嫡长子继承 throne,那就涉及“孝”的问题。而兄弟相继则只涉及“悌”,并不构成主要矛盾。因此,从礼制角度出发,可以说有利可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当初因未料到最终结果,即便有此选择也未必能有效避免悲剧发生,因此自然而然选择了现行方案。此举虽带来命运之变,但正因为如此,使得明室得以存续,是一段值得纪念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