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晨 匈人曾深刻影响欧洲历史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匈人自西向东的进攻引发欧洲民族大迁徙,并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留下了不少轶闻传说。

 

(作者:陈晓晨,光明日报驻罗马高级记者)

近日,仅存在于史载中、记录东汉大破北匈奴的《燕然山铭》,经中蒙两国考古专家通过实地踏勘,确认即为此前在蒙古境内杭爱山发现的摩崖石刻。经两国专家辨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此前中、蒙、俄三国专家学者曾就此寻找多年。这一重大考古发现震惊学界,无疑将有助于揭开汉人与匈奴战争的种种历史谜团,具有重大考古和历史学意义。

不过,据欧洲古文献记载,历史上曾生活于欧亚的游牧名族“匈人”约在公元4世纪西迁至欧洲东部,并曾入侵东、西罗马帝国。匈人自西向东的进攻引发欧洲民族大迁徙,并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留下了不少轶闻传说。匈人与匈奴人之间若有似无的联系,或是人们寻找匈奴人遗迹的一条线索。

悬疑:“匈人”是不是“匈奴人”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燕然勒铭之后,窦宪又派部将出击北匈奴,战败的“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史料记载,在北匈奴被击败的过程中,部分北匈奴或归降鲜卑族,或归降南匈奴和汉廷。其中最骁勇善战的一些部落,决定迁往遥远的西方。

《北史·西域传》中还曾记载,到公元160年,北匈奴的一支向西迁居到了西域,进入中亚地区。此后二、三百年间,这支远遁的匈奴逐渐淡出大汉帝国的视野,然而,其西行的过程却没有留下确凿的记录,直至“匈人”强势进入欧洲。

据波斯和罗马帝国史料记载,匈人约在公元四世纪来到伏尔加河、顿河一带,随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强大的匈人军队先是战胜了当时的强国阿兰,并继续向西大败由日耳曼人建立的东、西哥特王国,成功征服日耳曼诸部落,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迁徙。紧接着,匈人将目光投向东、西罗马帝国,迫使东罗马帝国逐年向其缴纳贡税,并不断插手西罗马帝国的外交事务,建立起强大的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匈人帝国版图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一广大区域内有着数量众多的附属国,不仅平日需称臣纳贡,战时更要出兵参战。

一度横扫欧洲的“匈人”是否就是被汉王朝击败后西迁的东亚“北匈奴”,至今在史学界尚无定论。18世纪时,法国历史学家德金提出了“匈人即匈奴人”的猜想,并随着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广受传播。该观点认为,北匈奴西迁后随即于历史上消失,和两百多年后在伏尔加河东岸突然出现的凶悍游牧民族在时间上吻合。这批西迁的北匈奴人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一部分在多瑙河流域。德国学者夏徳、我国史学家章太炎等支持此观点。与此同时,该观点一经提出即遭到部分学者反对,认为这一说法完全是凭空想象,并没有历史事实支持,两派学者一直争论至今。匈人和匈奴人的种族、语系和血缘关系即使借助现代DNA分析也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近代主流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传奇:“上帝之鞭”阿提拉

阿提拉是古代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领袖和皇帝。因其骁勇善战、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对待敌人的残暴,后世史学家将其称为“上帝之鞭”。阿提拉曾多次率大军入侵东、西罗马帝国,两次侵入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随后转向今天的意大利,于公元452年攻陷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赶走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然而就在一年之后,阿提拉突然暴毙。随着阿提拉的离世,盛极一时的匈人帝国迅速瓦解消失,这也增加了阿提拉在欧洲历史上的传奇色彩。

不久前,来自三所美国大学的专家对意大利中部翁布里亚大区特尔尼市附近的一处古罗马时期别墅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在其中一处墓穴中发掘出两具幼童遗骸。经过对遗骸骨髓进行初步检测,认定两位幼童均因疫病导致死亡。死亡时间则在公元450年前后,正是阿提拉率军进入意大利半岛期间。这一发现如经确认,将使史学家们对阿提拉率匈人军队离开意大利的原因进行重新解读。

据史料记载,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姐姐奥诺利亚为逃避与一名宫廷官员的婚约,主动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接受了奥诺利亚的求婚,同时提出以帝国的一半管治权作为陪嫁。然而,瓦伦丁尼安三世得知这一消息后,断然以“提婚不合法”为由回复阿提拉,并将奥诺利亚流放。阿提拉并未接受这一解释,举兵攻打高卢。公元452年,阿提拉重新要求兑现与奥诺利亚的婚约,匈人军队同时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帝国的核心意大利本土。在阿提拉的军队接连攻占多座城市后,瓦伦丁尼安三世从拉文纳逃至旧都罗马。匈人军队最终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攻势,阿提拉以胜利者身份接见了教皇利奥一世、元老院首席议员阿维努斯和近卫军统领特里杰久斯等帝国最显赫人士领导的议和使节团。随后,阿提拉接受提议并率军离开了意大利。

关于阿提拉突然撤出意大利而并未攻打至罗马的原因,史学界同样有着不同观点。其中一个观点是阿提拉害怕重蹈公元410年西哥特王亚拉利克一世攻占罗马城后不久暴毙的覆辙(关于“永恒之城”罗马不得蛮族入侵的预言,经拉斐尔艺术加工和美化后,创作出《教皇利奥一世与阿提拉会面》的壁画,至今完好保存于梵蒂冈博物馆。画面中,圣人保罗与彼得手持利剑保护教皇利奥一世,并最终劝服阿提拉)。也有学者认为,阿提拉的军队当时可能受到军粮短缺或时疫困扰,不得不作出撤军的决定。上述特尔尼市的最新考古发现如经进一步确认,将成为阿提拉军队因瘟疫困扰撤出意大利的强有力证据。

遗迹:威尼斯的阿提拉宝座

托尔切洛岛是水城威尼斯泄湖中众多小岛中的一个,虽然目前仅有常住居民17人,且面积仅为0.44平方公里,但却曾是威尼斯最古老和最繁荣的人类活动定居点之一。因其所拥有的宝贵考古遗产和悠久历史文化,成为威尼斯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上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们对托尔切洛岛进行了集中发掘和研究,认为其历史可上溯至罗马帝国初期,并在公元7世纪时人口达到顶峰,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结构,手工业亦得到蓬勃发展。托尔切洛岛主教堂墙壁上记载的历史表明,该教堂历史可追溯至公元639年的拜占庭时期(即东罗马帝国时期),这也间接证明了托尔切洛岛的悠久历史。

托尔切洛岛最吸引人之处则是其和匈人帝国首领阿提拉的历史渊源。据传,阿提拉率匈人军队于公元五世纪左右入侵意大利时,曾抵达托尔切洛岛。至今在托尔切洛岛上仍然存有一个石头制成的宝座,被称为“阿提拉王座”。然而,这一传说并未得到历史学家证实。经考证,阿提拉及其匈人军队仅仅停留在意大利东北部的阿奎利亚,而作为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似乎应该对威尼斯的这样一个小岛并不感兴趣。尽管传说并不可靠,但这一宝座的历史仍然可以追溯至公元五世纪,作为当时达官显贵的座位,也自然成为权力的象征。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漫长的人类发展史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宝库,同时也充满着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后人们不断探索与发现。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更多历史资料、古迹的重见天日,人们必将对自己的历史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进而推动文明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人学研究网·人类通史栏目编辑:童心竹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