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娱乐习俗

author
0 minutes, 10 seconds Read

元代的娱乐活动种类繁多,其中多为从固有习俗沿袭而来,而有些则是在当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元代,各民族人民中流行各式各样的嬉戏娱乐活动。它们主要流行在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娱乐节目之中以及宫廷和上层社会人士玩乐中。 元代的娱乐活动种类繁多,其中多为从固有习俗沿袭而来,而有些则是在当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蒙古族的娱乐 元代蒙古人娱乐活动主要是在他们所经营的狩猎、游牧等生活中产生。 因此,其内容多与他们经济生活有关。其形式也丰富多采。 1。摔跤摔跤,蒙古语称bke。是北方民族体育或娱乐的一种形式,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匈奴时期,从陕西长安汉上林苑(今沣西客省庄)发掘的匈奴墓中发现了长方形铜牌,铜牌的透雕花纹是两人互相搂住对方的腰部和一腿作摔跤状①可见匈奴族有摔跤的习俗。有关13世纪蒙古人的摔跤习俗在《蒙古秘史》中记述较多。当时已产生了有名的摔跤手。如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是有名的摔跤手,他 如常相搏 ,赤裸右膀走。不里孛阔(孛阔,bke,力士,摔跤手)是主儿乞部的有名的摔跤手。 元代蒙古人在节日或祭祀活动之后必有摔跤表演或比赛。摔跤表演的健儿们, 皆穿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布七八层密缝之,使之坚韧不可碎.这种摔跤服,蒙古语叫做 卓铎克(jodok)。卓铎克,式样各地不尽相同。有的用白毡帖花镶边精作的。边上嵌上一排闪闪发光的大铜帽钉。 其背部多用团文图案装饰,穿起来像盔甲一样威武壮观。摔跤裤是肥大的外罩贴花套裤,也有的贴花、绣花结合,绣上各式盘肠、云纹。力士一般脚登传统的布利阿耳鞋,或自制的马海绣花靴,头缠红、蓝、黄三色头巾,并在脖颈上挂有五彩飘带(jangga)。 蒙古摔跤规则, 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仆地为定.参赛者 初则两两作势,各欲俟隙取胜;继则互相纽结,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而仆矣。即仆,则敛手退,胜者跪饮一卮而去 ,有时败者与胜者一同绕场作 祃克式舞而去。比赛不分等级,采取依次淘汰式的方法。最后决出头、二孛阔。 2。骑射骑射,即竞赛骑马射箭,是蒙古人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匈奴时期。《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载: 因会诸部,议国事,走马及骆驼为乐。 辽宁西丰匈奴墓出土青铜饰件,更有匈奴人的走马、射箭等诸形象。元代,骑射在蒙古人中很兴盛。男女老少皆喜欢。汗或那颜贵族也以骑射为乐。徐霆亲眼看见,窝阔台汗同随从数人在帐外射箭娱乐,汗 射四五箭,有二百步之远射,射毕即入金帐 彭大雅说: 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长也,四时业田猎。凡其奔骤也,跂立而坐,故力在跗者,而在髀者二三,疾如飚至,劲如山压,左旋右折如飞翼,故能左顾而射右。 骑射又是蒙古人比试箭术臂力与马技的竞技手段。据《元朝秘史》载,成吉思汗两个儿子发生争执,拙赤对察哈台说: 我与你赛射远,你如胜我时,便将大指剁去!我与你相搏,你若胜我时,倒了处再不起! 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是神箭手,合撒儿子也松格也是神箭手,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战败花剌子模,在布花苏其海之地,举行盛会,比赛骑射,也松格射三三五步,中的。后为他立碑纪念。 3。打球 打球 ,也叫 击鞠 或 击球 ,是蒙古人自古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它的历史也回溯到古匈奴时期。球是用皮制作的,中间塞绒毛。游牧民骑在马上打这种球。契丹、女真族亦有此俗。十三世纪蒙古人中 打球 之俗甚盛。赵珙在他的《蒙鞑备录》中说,蒙古人 击鞠止是二十来骑,不多用马者,尔恶其閧闹也。击罢,遣人来请我使人至,彼乃曰:’ 今日打毬,如何不来?’答曰:’ 不闻钧旨相请,故不敢来。’ 国王乃曰:’ 你来我国中,便是一家人,凡有宴聚打毬,或打围出猎,你便来同戏,如何又要人来请唤。因大笑而罚大杯。 文中所说的 国王 是蒙古军统帅木华黎。木华黎国王将打毯与狩猎等游戏相提并论,足见这项运动受到蒙古人喜爱。 蒙古人入主中原,统一全国以后,此项运动仍在他们中流行。元代人熊梦祥《析津志》,《风俗》中言: 击球者,今(金?)之故典。而我朝演武亦自不废。常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请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上召集各衙万户、千户,但怯薛能击球者,咸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缨络,索缀镜铃、狼尾、安答海,装饰如画。玄其障泥,以两肚带拴束其鞍。先以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而球子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马走如飞,然后打入球门中者为胜。当其击球之时,盤屈旋转,倏如流电之过目,观者动心骇志,英锐之气奋然。 对元宫廷击球活动描绘得活灵活现,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元代分封在外的蒙古贵族每遇节庆也要举行击球比赛:《析津志》又载:如镇南王之在扬州也,于是日王宫前列方盖,太子、妃子左右分坐,与诸王同列。执艺者上马如前仪,胜者受上赏;罚不胜者,若纱罗、画扇之属。 明初,朱元璋之孙同宪王朱有燉撰《元宫词百首》,其中一首: 王孙王子值三春,火赤相随出内闉。射柳击球东苑里,流星骏马蹴红尘。 朱有燉词中 元宫中实事 ,来自 元后之乳姆女 所述,故史料价值,自然很高。 上述记载说明,元代贵族在重阳、端午或 三春 之时举行击球比赛,作为节日庆贺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的击毯或打球与汉族的 蹴鞠 有区别,击球或打球者,骑马打球,故有人称之为 马球. 蹴鞠 者用脚踢球。 4。射柳射柳,是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皆喜爱的体育游戏活动。其方法: 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元宫廷射柳之戏颇盛,上述朱有燉词中描绘甚是。宫廷中如此,分封在外的蒙古贵族每遇节庆也要举行射柳比赛: 剒柳者端午日,质明镇南王于府前张方盖,与王妃偕坐焉。是时覃王妃同在,诸王妃咸坐焉。仍各以大红销会伞为盖,列坐于左,诸王列坐于右。诸王行觞为节令寿。前列三军,旗帜森然。武职者咸令剒柳,以柳条去青一尺,插入土中五寸。仍各以手帊系于柳上,自记其仪。有引马者先走,万户引弓随之,乃开弓剒柳。断其白者,则击锣鼓为胜。 其赏罚如打球。剒(cuò,音措,斩;割)柳,即射柳。 这些都说明,射柳是元代的达官贵族所喜爱的一项游戏活动,是一种精彩的骑射比赛,获胜者不但具备高超的骑术,还要掌握娴熟的射技。所以称其为 武将耀武之艺 。 5。玩石阿石阿(S aa),是蒙古族古老的游戏之一。汉语称打髀殖(又称髀石)。 石阿即髀石,羊等动物内踝骨。其四周形状尽不同,可为玩具。玩石阿之风,渊源颇古。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南宝贝梁山沟挖掘出的北魏砖墓中发现了铜制髀石一具,长3。1厘米。《辽史》载, 穆宗应历六年(956)十月,与群臣水(冰)上击髀石为戏。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红格尔之宫胡同等处金代墓葬中,也发现羊髀石一枚。 有元一世,玩石阿之风尤盛。《元史》卷一《太祖纪》:成吉思汗祖先咩撚笃敦第七子纳真去押剌伊而部,路逢牧者童子数人, 方击髀石为戏,纳真熟视之,亦兄家物也.据《元朝秘史》一一六节载, 帖木真十一岁,于斡难河冰上打髀石时,札木合将一个郤子髀石与帖木真,帖木真郤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札木合,做了安答 。可见,石阿不仅是蒙古,更为蒙古儿童的玩具,而且也是人们相互间赠送的礼品。 玩石阿,后来已经流传到元朝各地。老幼喜玩。反映元代其他民族生活的杂剧描写为证,如: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后庭花》: 你饿时节挝肉吃,渴时节喝酪水,闲时节打髀殖,醉时节歪唱起。 郑德辉《三战吕布》: 某正在本处于小厮每打鹘殖。 李寿卿撰《伍员吹箫》第一折,白: 我如今着我大的孩儿费得雄。他也是个好汉,常在教场中和小的们打髀殖耍子。我如今着人叫他来。 《九宫八卦阵》,第一折,白: 闲来所事都不做,帐房后头打髀殖。 上述实例说明打髀石之戏,在内地流行较广,仍然是深受各阶层人士所喜爱的游戏。至于它的玩法,《帝景物略》卷二称: 是月(十月)羊始市,儿取羊后胫之膝之轮骨,曰’ 贝石’ ,置一而一掷之。置者不动,掷之不过,署者乃掷;署者若动,掷之而过,胜负以生。其骨轮四面两端,凹曰’ 真’ ,凸曰’ 诡’ ,勾曰’ 骚’ ,轮曰’ 背’ ,立曰’ 顶骨律’ ;其顶岐亦曰’ 真’ ,平亦曰’诡’.盖真胜诡负而骚背间,顶平再胜,顶岐三胜也。其胜负也以贝石。 贝石即髀石。 6。鹿棋鹿棋(bogenjirge):自古以来,蒙古民间流行着叫做 吉日格 (jirge) 的棋类游戏,据吴金宝、苏德必力格等人搜集整理的《蒙古儿童传统游戏》一书介绍,这种游戏种类多至二十多种。鹿棋是其中之一。 鹿棋来源甚久,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盖山林同志在阴山岩洞里,竟发现了一幅鹿棋棋盘的凿刻画面。据考证,这种岩画属于公元七八世纪。可见鹿棋至今已有一千二三百年的历史。据陈弘法的《鹿棋探源》,1948年至1949年期间,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蒙古帝国古都哈剌和林窝阔台汗宫废墟中,出土了一幅鹿棋棋盘。其格式与现在流传的完全一样。据《元史》记载,窝阔台汗1235年建成行宫,名曰万安宫。在此废墟中发现鹿棋棋盘,说明鹿棋是当时行宫中的娱乐活动之一。 鹿棋的运行法一般有五套,由简至繁,反映了其发展变化的历史。比如,一鹿棋 或 羊羔棋 ,就比较简单的,适合于儿童的游戏。其棋盘是三角形的,由三角形中十字交线形成七个点,三角形顶端有一座山,形成平顶形,也有若干个点。这种棋由两人对弈。一方持一子,叫做 鹿 (bog),一般用石块或木块代替。另一方持七个子,叫作 狗 (noqai),一般用小木块、杏核等代替。开棋前,鹿摆在山上某点。对弈开始,狗先走一格,然后鹿走,鹿跳过一只狗,就算把这只狗跳杀了。但是遇有两只狗横在面前,鹿就不能跳杀,只好向空点移动。持狗子的一方,每次可在棋盘内添入一子,设法造成两只狗相连的局势,以阻止鹿向前跳杀,并限制鹿的行动。最后持狗子者如堵死鹿,就胜。如果持鹿者吃掉两只狗就获胜。鹿棋游戏中叫做四鹿棋比较复杂,适合于成年人。 (二)汉族的娱乐 元代汉族的娱乐习俗,基本上与前代同。但也有受到其他民族影响,新产生的习俗,以上章节中已涉及到了上述内容,这里仅介绍汉族传统的娱乐游戏若干。 1。竞技艺元代汉族赛技艺竞技内容的游艺活动,以各种棋类为代表。这里仅介绍围棋和双陆等几种。 围棋,中国传统棋种,起源甚古,先秦时已有之。从戏曲文艺作品中描写来看,元代人也喜爱围棋,如:元剧《百花亭》第一折,白: 他便是风流王焕,据此生世上聪明,今时独步。围棋递相,打马投壶,……端的个天下风流,无出其右。 李文蔚撰杂剧《蒋神灵应》第二折,白: ……相公请坐,老夫闻知相公善能围棋。令人将过围棋来者,我与老相公手谈数着咱。[卒子云:]理会的。[做抬棋卓上科云:]围棋在此。[王坦之云:]可矣可矣。丞相请着棋。[做下棋科:][王坦之云:]老丞相围棋之间,可请令姪谢玄观棋,有何不可?…… [正末云:]叔父,唤您姪儿来有何事?[云:]谢玄,我唤你来观棋。[王坦之云:]小将军勿罪。小官与老丞相下此一盘棋请将军观棋。[正末云:]观棋之意,如用兵之法。方圆动静,可得闻乎。[唱]《牧羊关》:这棋布关天象。似星分运斗枢。[王坦之云:]这方圆动静可是如何。[正末唱:]有方圆动静亲疏;静埋伏暗计包藏;动交战功城必取。[王坦之云:]小将军,你观此棋,如排兵布阵相似也。[正末唱:]圆用兵如棋子,方下寨似棋局,倚亲者添雄壮,接疏情势似孤。 从该戏文前后内容来看,这里围棋完全用于军事。这也许是元围棋的一大特色。 在元代围棋理论到实践经验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丰富。对此,杂剧《蒋神灵应》的作者,通过剧中人物 老丞相 之口,阐述了有关围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围棋的设制等问题:围棋棋盘的四角,按四时春夏秋冬设制。上有方圆动静,方者为盘,圆者为子。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棋有一十九路:一天,二地,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星,八方,九州,十干,十一冬,十二支,十三闰,十四相,十五望,十六松,十七生,十八却,十九朔。此外有五盘小棋势:小巧势、小妙势、小角势、小机势、小屯势。棋盘有三百六十路,按一年三百六十日制订。又有二十四盘大棋势,这些大棋势是:独飞天鹅势、大海求鱼势、蛟龙竞赛势、蝴蝶绕园势、锦鲤化龙势、双鹤朝圣势、黄河九曲势、华岳三峰势、寒灰发焰势、枯木重荣势、彩凤翻身势、游鱼脱网势、虎护山峪势、两狼斗虎势、七熊争霸势、六出岐山势、七擒七纵势、九败章邯势、对面千里势、兔守三穴势、野马跳涧势、批亢摀虚势、三战吕布势、十面埋伏势。 其次关于下围棋者的技艺:一安详,二布置、三用机、四捨弃、五温习、六究理、七自见、八知彼、九从心、十远意。但是远不可太疏,疏则易断,而近不可太促,促则势微。欲下一子,先观满盘。从初至末,着着当先。追杀,不可太过;妙算,恭心却战;认真,弃少就多。初间布置张罗,次后往来规措。攒三聚五死难移,角盘曲四休疑,误内外相连,周围四顾。 其三,关于棋手的心理素质和棋风:首先气清意美,生智添机,须观紧慢,要见迟疾,外静内动,身定心逸,喜中隐怒,安里藏危。省语者高,强语者低,自强者败,本分者宜。赢了的似那无声之乐,无故生欢,讴歌小令,鼓腹忻然,巧言相戏,冷语相搀,精神抖擞,语话谦谦。而输了的似那无丧之疼,嗟叹哀憐,速速的胆战,紧紧的眉攒,双关里胡撞,死眼里胡填,打劫处胡纽,虎口里胡钻。这些都是下棋者为戒。 最后, 老丞相 以一首诗总结前述,曰: 数着残棋用意深,包藏天地在其中。周智施谋生妙算,局中已有定乾坤。 元人的这些论述,深入显出,富有哲理,分析精细,规劝入微。可知元代围棋之兴盛。 打双陆:双陆,古代一种棋名。打双陆,即玩双陆。双陆之戏唐时已有。 从元杂剧等文学作品来看,元代仍流行双陆之戏,有时称打马。如,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白: 他说道明早叫俺这几个管军的元帅都到香山赏玩。 安排筵宴款待俺。前人赐与我的一领小宝珠衣。明日穿到香山去。我与四丞相不射箭。和他们打双陆,将我这八宝珠衣,睹他那锦袍玉带。他必然输与我也。我若赢了他呵,便是我平生之愿[诗云]我一生好唱曲,弓马原熟。明日到香山,只与他赌双陆。 秦简夫撰杂剧《东堂老》第三折《中吕粉蝶儿》: 谁家个年小无徒,…… 出来的拨琵琶打双陆,把家缘不顾。 无名氏《玩江亭》第一折,白:小可人酆州人氏,姓牛名璘. 家中颇有些资财,……平日之间,好打双陆、下象棋、析牌道字,顶真续麻、无所不道,无般不晓。 《盛世新声》,《南吕一枝花?心怀雨露恩》: 行乐时柳营内调丝弄竹,消闲时花阴外打马藏阄。 从上述几项举例来看,元时的双陆之戏,在 管军元帅 、家中颇有资财者或 风流王焕 等上层社会中流行。而普通老百姓则 不会投壶打马、则惯拨麦看牛。 因此,元代打双陆不是老百姓之戏。 至于双陆的玩法:在一个木制盘子上,左右各画十二路,叫做梁;用木头做成三寸多长,上细下粗,形如棒槌的棋子,叫做马,黑白各十五枚。两人对下,用两粒或三粒骰子,掷彩而行;白马从右到左,黑马从左到右,先走到对方的,就算得胜。《太平乐府》卷七周德清散套《斗鹌鹑?双陆》其序云: 四角盘中,三十骑里。多少机关,包藏见识。席上风前,花间树底,起斗则,各论智,盘样新奇,声清韻美。 其[三台印]云: 两家居安营地,施谋智。似挑军对垒、等破绽用心机。色儿似飞沙走石。汉高皇对敌楚项籍,诸葛亮要擒司马懿,那两个地割鸿沟,这两个兵屯滑水。 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打双陆之戏。 2。竞技巧以技巧为主要竞赛内容的娱乐项目,在元朝各地流行。包括蹴踘、捶丸、击毬、踢气毬、打秋千等等。蹴踘,亦称蹴鞠、蹋踘、蹴球。古代民间足球游戏。鞠是一种古代足球,用皮子做成圆形球,内塞毛发。比赛以足蹴之,前后交击为胜。 有元一世,蹴踘之俗甚盛,《析津志》称,每年二月的大都, 游玩无虚日,上自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香风并架,花靴与绣鞋同蹴,锦带与珠襦共飘。纵河朔之娉婷,散闺闱之■妮,此游赏之胜事也。 说明元代上层社会中,蹴踘是一项主要娱乐项目之一。此又得到元杂剧等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所证实,如:元王君宝杂剧《曲江池》第一折: 东君堪羡,买春兄满地撒榆钱。你看那王孙蹴踘,仕女秋千,画屧踏残红杏雨,绿裙佛散绿杨烟。 乔孟符撰《金钱记》第一折《那吒令》: 宽绰绰翠亭边蹴踘场,笑呷呷粉墙外秋千架。 文艺作品毕竟是当时生活的反映。因此我们也能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到元代蹴踘之戏流行情况。元代大作家关汉卿喜爱蹴踘活动,他在散套《越调斗鹌鹑?女校尉》中写道: [寒儿令]得自由,莫刚求。茶余饭饱邀古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惟蹴踘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施逞得解数滑熟。引脚蹑龙斩眼,担枪拐风摇头,一左一右,折叠鹘胜游。 这里表现了作者对蹴踘之戏的爱好和闲熟的技艺,这里反映了元代一代文人或不得志文人蹴踘消愁的真实情形。 打 拾:这是元时流行的一种踢气毬的活动。 拾,气球踢得好,亦以为气球的代词。此戏在元文艺作品中多有反映。 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楚天遥》,白: 官人忙便罢,若闲时,家来教你打几个 拾。 《度柳翠》,第三折,《上小楼》,白: [旦儿云:]母亲,将过气毬来,我和师父踢一抛儿咱。[卜儿云:]下次小的每,将过气毬来者。[做取气毬科][正末云:]柳翠,这个唤做甚么?[旦儿云:]师父,这个唤做 难当的,……师父这里面有个表,这个为三添气,郎君子弟要难当作耍呵,吹一口气,添上些水润这表,倾了那水。再吹一口气,拴了这葱管儿,便做难当作耍,去了抛索儿,褪了那口气,便难当作耍不的了也。 上述二例反映了元人中流行打 拾之戏情况和气球制做方法。元代有些文学作品中则描写了打 拾的情景,如:《雍熙乐府》卷四散套《村里迓鼓?仕女圆社气球双关》: 你看他打拾云外飘,蹬圆光当面绕。 在元代,不仅男人踢气球,而且有些妇女也喜爱这种活动。当时称踢气球的女将为 女校尉.校尉本古代武官之称。元时盛行气球之戏,称球员为校尉,女校尉犹言女将。如:邓玉宾《村里迓鼓?仕女园社》套: 解卸了一团儿娇,稍遍起浑身儿俏,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 《太平乐府》卷七,关汉卿散套《越调斗鹌鹑?女校尉》: 打得个桶子膁特硬,合扇拐偏疾。有一千来拾,上下泛匀匀的论道儿。直使得个插肩来可戏。板老巢杂,足窝零利。 以上两例中作者以满腔热忱盛赞了踢球女将之雄姿和娴熟的技艺。 捶丸:古代球类游戏,从步打球发展而来。与今天的高尔夫球有些相似。 球场有基有窝。基谓置球起击之处,窝谓球所落处。参加者旁树彩旗,用棒从球基击球入窝分胜负。元代文学作品中有多处描写,如:《百花亭》第二折: 折莫是捶丸气球,……买快探,锦筝 ,白苧讴,清浊节奏,知音达律,磕牙声嗽。 《庆赏瑞阳》第一折《醉扶归》白: 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试武艺么?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里描写了一场射柳捶丸比赛。从这些记载来看,元代捶丸活动一般都与射柳之戏同时进行。 还有不少记载中也提到了元代流行 打球 或 击球 之戏。如,张昱的《辇下曲》中一首: 闲家日逐小公侯,蓝棒相随觅打球。向晚醉嫌归路远,金鞭梢过御街头。 迺贤的《羽林行》: 羽林将军年五十,盘螭玉带悬金虎。黄鹰白犬朝出游,翠管银筝夜歌舞。珠衣绣帽花满身,鸣驺斧钺惊路人。东园击球夸意气,西街走马扬飞尘。 元代诗人宋褧在《送存初宣慰湖南十首》序中说: 于笔札砚墨雅好精致,棋槊射猎击球等事,虽尝间作,亦视之泊如也 。这些史料都说明,元大都的贵族子弟以 击球 为乐,能 视之泊如也 者只是极少数,所以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如元王结在《善俗要义》中列有 戒游惰一条: 颇闻人家子弟,多有不遵先业,游荡好闲,或蹴踘、击球、或射弹、粘雀。 无名氏《元宫游戏图》有击球一幅,供后人观赏,足见元上层社会击球之戏之盛。 踢■子:也称踢毽子、踢箭子、踢■子。这是流行较早的一种娱乐性体育活动。由古代蹴鞠运动变化而来。其踢法和比赛式样较丰富。元时流行各地,以元杂剧中描写为证,如:马志远《荐福碑》,第一折,《金盏儿》: 一个个拴缚着纸■子,一个个妆画着闷葫芦。 《紫泥宣》,第四折,白: 我们正在帐房里踢■子耍子儿。 一般,■子以布或皮缝裹小铜钱为底座,钱孔中插上鸡毛。而上例中出现的是 纸■子.上例还说明元时 住帐房的人 中也流行踢■子之戏。 至于其踢法,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 有里外廉、拖枪、■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 可参证。 打秋千:亦作 伴仙之戏.秋千为体育运动器材和游戏用具。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活动时,人或站或坐,两手握绳,使之前后摆动,越荡越高。 在元代,此戏称 打秋千.元熊梦祥《析津志》云:每年二月,在大都,上自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红女之事殆庶几焉。 说明打秋千是元各阶层人中较普及的一项娱乐活动。对此在元代文学作品中亦多有描写。元代诗人张小山撰一首乐府《秋千》: 住管絃,打秋千,花开美人图画展。翠髻微偏,锦袖轻揎,罗带起翩翩。…… 这里把上层妇女们打秋千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元代的打秋千在文献中经常与斗草并举:元剧《金安寿》,第二折: 佳人斗草,公子妆么。秋千料峭,鼓吹游遨。 《调风月》,第二折: 打秋千,闲斗草,直到个昏天黑地。 《萧淑兰》第三折: 嫂嫂待将咱病审。我无语似害痳. 是前日打秋千斗草无拘禁。 从上述记载表明,元代的打秋千,在上层妇女中流行尤甚。 3。智能游戏在元代,文化人中流行一种利用汉字结构特点,以必要的组合或拆开来进行娱乐的习俗。如,顶真续麻,拆白道字等等。 顶真续麻,古代一种文字体制游戏。亦称: 顶针续麻 、 续麻针顶 ,简称 续麻.元代流行此戏:关汉卿杂剧《救风尘》第一折,白: 老身……止有这个女孩儿。叫做宋引章。俺孩儿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金线池》,第三折,《普天乐》: [众旦云:]妹妹俺这等吃酒,可不冷静。[正旦云:]待我行个酒令,行的便吃酒,行不的罚金线池里凉水…… [众旦唱:]诗句里包笼着尾声。[众旦云:]我不省得。[正旦唱:]续麻道字真真顶。[众旦云:]我不省的。[正旦唱:]正题目当筵合笙。[众旦云:]我不省的,则罚酒罢。[正旦云:]拆白道字,顶真续麻,……你都不省得……。 《青衫泪》第四折: 爱他那走笔题诗,出口成章,顶真续麻。 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白: 此女甚是聪慧,莫说顶真续麻、拆白道字、恢谐嘲谑,便是三教九流的说话,无所不通。 以上诸例说明,在元代顶真续麻这一文字游戏,仅限于文人墨客或大家闺秀中流行。当时人们把它与 拆白道字 、 走笔题诗、出口成章 相提并论,成为衡量人们修养才华的标准。此戏也一般用于行酒令或诗词、曲中。 至于这种游戏的玩法,元杂剧《玩江亭》,第二折中说,顶针续麻、 连麻头、续麻尾.元周德清《中原音韻》中有一项例子: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又见例于任讷《元人曲论》: 描不就天然俏,俏形容尘世少,少一枝杨柳净水银瓶,瓶对比观音更好。 拆白道字,亦称折白道字、折牌道字。这是与顶真续麻一类的文字游戏,元代也流行。酒令中往往有拆白道字。它是把一个字拆做两个字,或变成一句话。 从元代戏曲作品来看,元时拆白道字游戏流行较广。其例 顶针续麻 一节已举,此不赘。 拆白道字在元代戏剧作品中不乏其例,如:范子安撰《竹叶舟》,楔子,白: [行童做入见科,云:]师父,外面有个故人,自称耳东禾子即夕,特来相访。[惠安云:]这厮胡说,世上那有这等姓名的人。……这厮敢风魔了,再出去问明白了来说。……[行童云:]我说与你,这个叫做折白道字。耳东是个陈 字,禾子是 季 字,即夕是个 卿 来了也。 王实甫《西厢记》五本第三折: 你值一分,他知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高低远近都休论。我拆白道字辩与你个清浑。[净云]这小妮子省得甚么拆白道字。你拆我听。[红唱:]君瑞是个肖字,这壁著个立人,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 ②肖 著 立人 ,即拆的是 俏 字, 木寸 拆的是 村 字, 马户 拆的是 驴 字, 尸巾 拆的是 ■ 字。戏曲中红娘通过拆白道字,以 俏 赞美张生,以 村驴■ 奚落郑恒。 4。助兴游戏在元代,汉族各地流行很多种类的助兴游戏,把它们主要用于节日聚会饮宴。 行酒令,宋元时称 打令 、 行令.《梦粱录》卷十九: 闲人:旧有百业皆通者,如纽元子,……唱词,白话,打令,商迷。 行酒令,在元代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如:张可久《上小楼?春思》曲: 东风酒家,西施堪面,行令续麻,攧竹分茶。 有关行令,《事林广记》癸集卷十二: 《卜算子令》:先取花一枝,然后行令,唱其词,逐句指点,举动稍误,即行罚酒。 可参证。 猜枚:古代酒令游戏之一。俗称猜单双,法类猜拳。清翟颢《通俗编》卷三十一《俳优猜拳》: (宋孙完■)《东皋杂录》:唐人诗有:’ 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搏拳握松子。’ 乃知酒席猜拳为戏,其来已久。 元代也盛行此戏。 元无名氏杂剧《醉写赤壁赋》楔子,白: 今无甚事,且回后堂中和夫人猜枚吃酒去也。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白: 众老大儿每某已来了也。有酒拿来我先打三钟,然后猜枚行令耍子。 此戏玩法:任取席上可以数的莲子、瓜子、松子等小果品或黑白棋子,握于手中,供人猜单双、颜色、数目。凡三猜以角胜负,负者罚饮。 藏阄:古代一种游戏。亦称藏钩。多用于节日、饮宴。其玩法是:把许多人分为两方,一方把钩藏在手里,叫另一方猜,以猜中与否判赢输。晋周处《风土记》载其玩法,参加者, 分为二曹,以校胜负。若人偶即敌对,人奇则使一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以为飞鸟,以齐二曹人数。一钩藏在数牙中,曹人当射知所在。 元代流行藏阄之戏,以元代诗词、剧文中描写为证: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梁州第七》: 他诸余可爱,所事儿相投,消磨人幽闷,倍伴我闲游。偏宜向梨花月底登楼,芙蓉烛下藏阄。 《盛世新声》,《南吕一枝花?心怀雨露恩》: 行乐时柳叶内调丝弄竹,清闲时花阴外打马藏阄。 《雍熙乐府》卷十关汉卿散套《南吕一枝花?梁州第七》: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 上述三项实例说明,元时藏阄之戏往往与文人墨客消遣消愁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与前代不同。在辽宋时,在宫中皆有藏阄仪,而在元代,不再是宫廷仪制了。 投壶:我国古代宴会礼制。也是士大夫的一种游戏。以席间酒壶的壶口为目标,宾主在离壶5至9尺外,用矢投入。矢有三种长度:室内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以投中多少次定胜负,负者须饮酒。元代也流行此戏。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白: [小二云:]他便是风流王焕,据此生世上聪明。今时独步。围棋递相,打马投壶撇兰攧竹,……九流三教事都通。 《太平乐府》卷九无名氏散套《耍孩儿?拘刷行院》: 不会投壶打马,则惯拨麦看牛。 从上述几项举例来看,元代投壶之戏,主要是人们消遣娱乐时进行,完全摆脱了古代礼制的束缚,转变为游戏。 5。杂艺活动在元代汉族民间,与竞技相近而不同的娱乐活动项目,我们称之为杂艺活动。如:斗鸡、斗雀、斗草等多种游戏。在此介绍斗草和禽戏两种。 斗草:亦称斗百草。汉族民间游戏,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一般都在端午节到野外踏青时举行。玩时以草为比赛对象,故名。 据记载元人斗草之戏之盛,不逊唐宋。每年二月,在大都, 北城官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其风日清美而往之,名曰踏青斗草。 元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斗草之戏的描写,如:关汉卿撰《调风月》第二折: 年例寒食,邻姬每门束邀会。去年时没人将我拘管收拾。打秋千、闲斗草,直到个昏天黑地。 贾仲名撰《萧淑兰》第三折: 嫂嫂待将咱病审。我无语似害痳. 是前日打秋千斗草处无拘禁。时敢被风侵。 元剧《梧桐叶》第三折: 若耶溪西施戏瓢,九龙池玉环斗草,凤凰台秦女吹箫。 上述实例说明元代斗草之戏,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踏青时进行。 有些人打秋千、斗百草到天黑。参加斗草的人,不是佳人就是美姬。 禽戏:在元代,有些人训练各种兽禽类,耍戏为生,这种用动物表演的游戏有人称作禽戏。 乌龟叠塔,元人陶宗仪在杭州看到过一个表演禽戏者。他养了七只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乌龟,他把这些乌龟放到桌子上,起鼓点指挥它们表演。先见最大的一只踱到桌子中心趴定,第二大的又跟着过去爬上那最大乌龟背上。接着又是按大小一个接一个地登上去,直到最小的那第七只爬上第六只的背上,并把身子倒立起来,尾巴向上,七只乌龟好象一座小宝塔,谓之 乌龟叠塔 。 说法,《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二载,陶宗仪在杭州还看到一个人驯养了九只表演禽戏。表演时,他先在席中心置一小墩,再把这些放上去,最大的蹲坐在小墩上,其余八只分作两行,对列左右。最大的,叫一声,小也齐声叫起来,大的叫几声,小的也叫几声。接着小们一个接一个地跳到大者前面,点点头,叫几声后退下,其状如行礼,谓之 说法.陶宗仪在松江还看到一个全真道士寄居在太古庵,一天他取出两条鳅鱼,一条是的,另一条是黑色的,大小相等。表演时,他拿出一把锋利的小刀子,涂上药,把两条鳅鱼拦腰斩断,再把它们交叉着接起来,两条鳅鱼首尾异色,放到水里浮游如故。当地的一人把这两条鱼养在一个水盆中,竟活了半个月才死去。 对上述禽戏,陶宗仪议论道: 叠塔说法,固教习之功,但其质性蠢憃(chōng,音冲,愚笨),非它禽鸟可比,诚难矣。若夫断而复续,死而复生,药欤?法欤?是未可知也,但戏剧中似此者,果亦罕见。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