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6月10日,2023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如期而至。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和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与雄伟秀丽的山川秀丽,共同呈现出一幅新时代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动人画卷。 传承子孙、造福百姓,文化遗产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用心保存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千年文脉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充分了解中华文明史,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
“用心保存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 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 传承文化,探寻文明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引。
在陕西,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用好这些先民留下的瑰宝,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青海,总书记勉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你们的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发扬光大。”
在山西,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
…………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广袤大地上陈列的文物,古书上写下的文字,都活了过来,延续着历史的文脉,谱写着当代的篇章。
过去,许多文物、文化遗产要么年久失修,要么面临“拆”的风险,要么被建设性破坏……
如今,正定古城再现北雄镇风貌,鼓浪屿展现国家建筑博物馆风貌,潮州古城留存岭南文化精神,北京胡同铭刻古都记忆以及浓浓的乡愁……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融为一体。 一个现代化的居住地。
保护为先、合理利用,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办公厅、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首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行了阐述。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文物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长城保护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长城保护维护要坚持保护原始状态……四大支柱八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完善。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着——
文物数量大幅增加。 截至目前,我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57项。
非遗人才队伍稳步壮大。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展顺利。 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国家文物基础数据更加全面准确。 顺利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国有可移动文物10815万件/套“家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日益丰富。 在灿烂的土地上,有宏伟的文物古迹,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一幅灿烂灿烂的文化长卷缓缓展开……
《挖掘文物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怀。 许多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和重要标志。 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文化情怀指出:“要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中华文明传承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挖掘文物与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与文化产品。”
清晨,江面泛着朝霞,小船如织; 夜晚,桨声灯影,你住在河边……中国的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了2500多年。 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运河。 沉浸在美景中的人们很难想象,大运河曾经面临着垃圾填埋、生态污染等诸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建设规划》。运河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玉带”串联起运河沿岸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运河沿岸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横贯华北大地,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
九曲黄河和万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千百年来,他们驰骋前行,滋养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创造了千年文化脉络。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了2.5万里的长征,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创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民族文化公园建设扎实推进,一批建设和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一批标志性建筑项目陆续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领域先行论证,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沿线文物文化资源财产不断巩固,保护地位不断提升,展览展示水平大幅提升,宣传教育作用日益凸显,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
国魂由文化化,由文化铸就。
2021年6月18日,首都北京,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时刻,中国共产党党史陈列馆正式开馆。 一张张实物、一张张海报、一张张照片,全方位、全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
短短两年时间,中共党史陈列馆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炙手可热的红色新地标。
重温风云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圆满收官,吉林、河南等16省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全面编制17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方案,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工程顺利实施,民族蒙藏学校旧址、湘江战役旧址等40余项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革命军人专项调查抗美援朝、红色标语等文物资源有序开展。 统筹革命历史纪念设施专项调研检查,联合发布首批全国“红色草原”名录,100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列入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不断彰显。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前,各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相互交流、欣赏、尊重。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和纽带。
“需要代代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代代相传、世代保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乌江上游的六冲河畔的华屋村。
花屋村,贵州毕节迁西市苗寨,原名“花屋集”,意为“悬崖下的村庄”。 如今,千山万水,游人如织。 2022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将带动花坞村特色苗绣等产业发展。 苗族姑娘走针线,大山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95后刺绣师、苗绣蜡染非遗工坊负责人杨文丽从小就接触苗绣。 她以前在外面工作。 “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几年前我选择回到家乡,重新开始苗绣。”
杨文丽不断开发设计新产品,紧跟时尚潮流,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她说,“非遗作坊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收入已超过60万元,带动了60多名农村妇女开始了新的生活。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回到了家乡,进入车间……”
目前,全国共建非遗工坊2500余个,其中1400余个落户贫困地区,助力乡村振兴、振兴乡村。
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必须在人与人之间传承。 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培养计划,培养传承人10万余人; 实施中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民间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振兴,焕发出新的光彩。 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搭建传承人交流学习平台,畅通非遗购物节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养,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精彩,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 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并投身于考古事业,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如今,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200多人的产学研一体的保障队伍,人才涉及化学、地质、环境、生物等近20个领域。” 敦煌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型、创新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观众数量“井喷”增长,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故宫的耳机、国家博物馆的棒棒糖礼盒、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文创产品逐渐发展的良好环境; 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走上讲台,一个人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共同保护全人类的文化宝藏和自然宝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进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命运共同体”。
以一杯茶召集朋友。 今年“国际茶日”前后,全球多个国家举办的“茶与世界·相聚”活动吸引了海外人士的积极参与。 一件实物,一张图片,还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艺演出,圈粉无数。
以茶为媒介,跨越国界,拉近友谊。 去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鲍靖说:“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内涵,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结邻,已被许多人吸收和接受。历史上的国家和民族。中国茶遗产计划推动了世界各地茶具、茶歌、茶戏等文化表现形式的发展,见证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日益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故宫博物院将继续与世界各国深入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拓宽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共存。
柬埔寨暹粒,2018年底。三位中国文物保护专家从柬埔寨文化艺术部部长彭萨尼亚手中接过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 近年来,中外联合考古逐渐形成规模,跨国文物保护合作扎实开展,文物进出口展览精彩纷呈,流失文物追回频频,1800余件多件(套)海外文物“流浪者”已返回祖国。 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目前,我国共有4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名录,居世界首位。 “派王舰”等联合申报项目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体现,“中国针灸”“太极拳”等项目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
当巧夺天工的珍贵文物一次次惊艳金发观众,当代代相传的古老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亿万中国人心中的认同、自信和骄傲人民凝聚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建设。 强国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