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藩院是什么机构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洋务运动前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年间,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理藩院所辖,先后设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卫拉特)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理藩院更名为理藩部,辛亥后北洋政府改为蒙藏院。

设置背景

金蒙关系

天命元年(1616年),后金势力迅速扩张,与明形成对峙。努尔哈赤认为,刚刚崛起的后金要与大明抗衡,就必须与邻近的漠南蒙古联盟。努尔哈赤利用漠南蒙古内部的弱点,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方针。对漠南蒙古的东部科尔沁和内喀尔喀等部落联合争取,凡率部归顺的一律从优款待,给以官职,并采取联姻的政策,试图把漠南蒙古纳入后金的管辖范围。天命十年(1625年),察哈尔部林丹汗发兵进攻科尔沁蒙古,努尔哈赤派兵前往救援,解救了危机。此后,蒙古科尔沁等部便脱离察哈尔汗管辖,主动归顺后金,成为努尔哈赤的属臣。

皇太极上台后,为吸引更多蒙古部落前来归顺,巧妙利用蒙古各部落反抗察哈尔的契机,采用斗争和军事打击的双重手段,进一步孤立察哈尔汗,使后金与蒙古各部落缘由的简单联盟,最终演变成、军事的全面同盟。清太宗就说过:“臣于诸国,慑之以兵,怀之以德,四境敌国,归附甚众…乃着,素未输城,今已称弟纳贡;喀尔喀五部举国来归;喀尔沁、土默特以及阿录诸部落,无不臣服。察哈尔兄弟,其先归者半,后察哈尔携其余众,避我西奔,未至汤古忒部落,殂于西喇卫古尔部落打草滩地,其执政大臣率所属尽来归附。今为敌者,惟有明国耳。”

后金收服蒙古后,蒙古对清朝的入主中原也有提供了巨大帮助。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说过:“满洲、蒙古,语言虽异,而衣食起居,无不相同,兄弟之国也”。可见,他一直都把蒙古当做自己对抗明朝的有力盟友。在努尔哈赤去世前,漠南蒙古的科尔沁、扎莱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四部已先后和后金站在一起共同抗明。到顺治初年,清与漠南蒙古诸部的关系发展的非常快。赏赐、联姻频频实行,进一步密切了与漠南蒙古之间的关系,赢得了漠南蒙古的大力支持。

正如魏源所说:“世祖当草创初,冲龄践乍,中外帖然,繄蒙古外戚扈戴之力”。在清朝统一全国后,蒙古也一直与清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并以蒙古作为其驻守北部边疆的藩障。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康熙帝说:“朕阅经史,塞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汗。唐、宋、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后金与蒙古既是臣属,又互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这点为理藩院的诞生提供了大的历史环境。

直接原因

崛起于东北的满族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实力渐增,天命四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大败明军。努尔哈赤扬言:“不要幻想汉人政权是永久的,我是暂时的”,“南京、北京、汴京本非一人所居之地,乃女真、汉人轮流居住之地”,反映了他入主中原的愿望。皇太极即位后,欲得中原的心情更为迫切。满洲首领把进攻明朝、夺取中央政权定位基本政策,对明朝构成了巨大威胁。

当时,除了中原地区的农民军外,明朝、满洲首领和漠南蒙古形成了鼎足之势。在明政府和满洲首领之间,漠南蒙古地理位置很重要,是缓冲地带。漠南蒙古的向背,直接影响明朝政府和满洲首领力量的消长。满洲首领为了消除进取中原的后顾之忧,决心争取和控制漠南蒙古。皇太极曾说:“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

清代理藩院的设置的目的,正是为满足满洲首领为“砍倒”明朝这颗大树,以便进取中原而采取的战略措施,也是满洲首领为进取中原而与漠南蒙古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理藩院就是为满洲首领为了更好得控制和管理蒙古所设,目的是为了更快地进取中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