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结束,正在汝南开辟“第二战场”(联络黄巾余部刘辟、龚都)的刘备没了方向。袁绍这么快失败,谁也没能想到。刘备这点兵力,要和曹操主力对抗,那是不可能的,无处可去之际,刘备投奔了刘表,谁曾想这一呆就是7年。
刘备再次当起“人肉盾牌”
201年(建安六年)下半年,刘表亲自到襄阳郊外迎接刘备。刘表安排刘备驻扎在新野,并给刘备增添了兵马。新野是荆州(刘表控制区)最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再往北50来里就是宛城(曹操控制区),往南100来里就是荆州的治所襄阳。新野实际是刘表面对曹操的第一道防线。
刘备再次当起了“人肉盾牌”,替人挡灾,就像当年陶谦让刘备驻扎在小沛,也是为了构筑抵御西面曹操的第一道防线。
只是没想到,刘备这一窝,就在新野窝了7年,直到208年赤壁大战之前,而且势力毫无发展。三国给人的印象,一直是群雄逐鹿,战乱不断,各路人马都在大抢地盘。刘备怎么会甘心在一个小县城一窝就是7年呢?
刘备错误地把战略目标对准曹操
刘备在这段时间没有发展,关键是因为他错误地把战略目标只对准曹操,没有占实地的思维,没想明白“柿子捡软的捏”的道理,没弄清楚,谁才是刘备应该下手的对象。
这7年里,史书上记载刘备事迹的只有两件,博望之战,劝袭许都。这两件事的矛头指向都是曹操。
202年(建安七年),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时机,刘表派刘备领军出击,一直打到叶县,大军逼近许昌。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在博望坡伏击曹军得手。但因为后援不足,得胜之后刘备也就退兵了,此后数年曹操忙于平定北方,荆州和平了数年。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之时,刘备又向刘表建议,乘机袭击许县,不过没有被刘表接纳。
以往,人们对这段历史,总是理解为刘表不思进取,没有给予刘备足够的支持,所以刘备没有建树。但换一个角度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已经远远高于刘表,刘表、刘备很难从曹操身上占到什么便宜,必须是优先扩大地盘,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后,才有资格和曹操叫板。放着弱邻(刘璋、张鲁、孙权)不动手,把战略目标对准曹操,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刘备是被正统思维耽误了
史书上说刘备仁义,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从他在新野这些年看,刘备的思维还是比较正统的,还是有维护大汉天祚之意的(后来被诸葛亮一教就坏)。刘备总把自己的敌人认为是曹操(汉贼),刘表、刘璋都是汉室宗亲,是不能碰的,白白耽误了大好时光。举一例为证。刘表死后,刘备撤退路过襄阳,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刘琮,荆州就可以拿下了。可刘备的回答是,“吾不忍也”。
当时,刘备在新野,最好的选择是两条。一是发动,夺刘表的权。二是献计刘表,派自己带兵主动进攻益州。可惜刘备以正统自居,作茧自缚。直到诸葛亮出山,做了“隆中对”,刘备才明白,自己真正应该下手的是“软柿子”,荆州和益州,而不是曹操这个“硬栗子”。
这两条好出路,当时有可能吗?不能说没有可能。先说取代刘表。刘表的两个儿子争储,闹的不可开交,刘备和刘琦关系比较好,完全可以假借拥戴刘琦之名,举兵起事。而且诸葛亮与荆州七大家族或多或少地都有着交往,其中与庞、蔡、蒯、黄四家有姻亲关系,另外三家里,马氏的马良、马谡兄弟,习氏的习祯,杨氏的杨颙、杨仪兄弟,他们跟诸葛亮都是朋友。所以如果刘备起事,除了有直接利益关连的蔡家(支持刘琮)以外,刘备未必不能获得荆州当地士族的支持。
再说主动攻打刘璋这条路。刘表和刘璋关系本来就不好,刘表曾经举报刘焉违背规制,使用皇室标准的用具,有不臣之心。刘璋即位后,派赵韪为征东中郎将,长期驻扎在巴郡南部的朐忍县,准备进攻刘表。因此刘备完全有历史基础可以撺掇刘表进攻刘璋。
而且当时益州境内刚经历过两次叛乱(一次是沈弥、娄发、甘宁叛乱,一次是赵韪叛乱),内部矛盾很多,并不太平。刘备借着刘表的力量来攻,很有可能会成功。一旦攻下益州,刘备就可以拥兵自重了,就像当年孙策受袁术之命攻打江东,成功之后就独立了,是一样的道理。
可惜足足7年,从40岁到47岁,刘备在新野是寸土未得,寸步未进(最大的成绩是高龄生了一个儿子)。当初孙策拿下江东,一共只花了4年时间。曹操平定北方四州(冀、幽、青、并)也只用8年时间,相比之下,刘备的速度太慢了,着实令人捉急。
不怕不前进,就怕方向错。明确一个正确的战略,找准大势的缝隙,弱者才能后来居上。所幸刘备还是一个意志坚韧的人,所幸刘备在新野遇总算找到了诸葛亮,否则他就真成了一个只会拍着自己大腿肥肉,悲叹事业无成的中年油腻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