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吉藏大师,是中国隋代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他俗姓安,本西域安息人,先世避仇移居南海,住在交广(今越南、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而生吉藏。幼年时,父亲带他去见真谛,真谛为他取名吉藏。吉藏的上辈本奉佛教,他的父亲后来出家名道谅。吉藏七岁时(一说十三岁)即从法朗出家,学习经论。十四岁时从法朗受学“百论”,十九岁时开始为众复述,受到大众的称誉。 吉藏受戒以后,学解更进,声望日高。陈桂阳王(伯谋)钦慕他的学问,对他特加尊敬。陈末,隋兵进攻建康,社会极为混乱。吉藏和一些同学前往各寺,搜集佛教文疏,藏于三间堂内,到战事停止后加以整理。他涉猎典籍非常广泛,后来他的著述注引的赅博,就是得力于此。隋朝平定江浙地方以后,吉藏遂移住会稽秦望山嘉祥寺。他在这里弘传佛法,从他受学者多至千馀人。后来学者即因他所住的寺号称他为嘉祥大师。 吉藏在会稽嘉祥寺时,曾开讲“法华经”并自著章疏。及智再归天台,他即于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年)八月二十一日与禅众百馀人致书请智开讲“法华”,智因病未赴不久即圆寂。因从智灌顶听天台宗义(“续高僧传”卷十九“灌顶传”)。 隋开皇最后几年(西元五八一~六○○年),晋王杨广(即隋炀帝)总管扬州,在扬州建置四个道场,延请佛教知名学者入住。吉藏以盛名被延入慧日道场,受到特殊礼遇。开皇十九年(五九九年),杨广自扬州赴长安,邀吉藏同行,到长安后被安置于日严寺,即埋头整理“维摩经”的著述。他的“净名玄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见“净名玄论”)。隋炀帝的次子齐王杨,早闻吉藏盛名,于大业五年(六○九年)请他莅临私第,邀集长安名士六十馀人举行辩论会,并推吉藏为论主。当时有僧粲和他对论,往复四十馀番,结果吉藏获胜。这时他已经六十一岁了。 隋朝亡后,唐高祖李渊初到长安,召集佛教知名人物在虔化门下接见。吉藏被推为代表往见。武德初年(六一八年),唐朝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吉藏被选为十人之一。他在长安先住实际寺和定水寺,后来齐王李元吉(唐太宗之弟)请他住延兴寺。武德六年(六二三年)五月得病逝世,世寿七十五。临终还写了一篇“死不怖论”,葬于终南山至相寺的北岩(“续高僧传”卷十一本传)。 吉藏的学说渊源于摄山学系。摄山自梁僧朗、陈僧诠相继,成为江南三论宗的发祥地。僧诠门下最杰出的有兴皇寺法朗、摄山栖霞寺慧布、长干寺慧辩和禅众寺慧勇,尤以法朗为最著名。僧诠在摄山弘布三论及“摩诃般若经”,到了兴皇法朗始兼讲“涅盘经”(吉藏“涅盘经游意”)。吉藏从法朗受业,后来也广弘这些经论,其学问授受的渊源是可以想见的。 吉藏一生的学说有三变,最初宗承他的本师法朗的学说,深究三论和“涅盘”;继而摄取天台宗的“法华玄义”;最初倾其全力于三论的阐扬,著作“三论玄义”,树立了自己的宗要。在他以前的所谓“古三论”,有罗什门下僧肇、道融的“关内义”(或称“关河旧说”),有僧朗、僧诠、法朗三世相承的“山门义”,到了吉藏始集三论教义的大成,因此他的三论学说被称为“新三论”。 吉藏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代王室的尊崇,不免恃才傲物;加以生活不拘细节,时或招受人们的非难。他在学问上虽有成就,并不善于处众。所以道宣对他的评价是∶“纵达论宗,颇怀简略,御众之德,非其所长。” 吉藏弘法五十馀年,造就很多。见于史传记载的有慧远、智拔、智凯(同名的两人)、智命、硕法师、慧灌等。慧远晚年住兰田悟真寺,盛行讲说。智拔,襄阳人,初为智润的,后来京师从吉藏研究“法华”,深得吉藏的器重(“续高僧传”卷十四本传)。智凯,丹阳人,因闻吉藏讲“法华·火宅品”而出家,发色较黑,被称为乌凯,随吉藏到会稽嘉祥寺,是吉藏门下的俊才(“续高僧传”卷十四本传)。另一智凯是扬都人,闻吉藏在会稽传播佛法,即弃俗从他出家,并受学三论。后随吉藏入京,专攻子史,曾在内殿佛道辩论时折服了道士张鼎,是一个长于辩论的僧人(“续高僧传”卷三十本传)。智命,荥阳(今河南)人,初从吉藏听三论和“法华”,发生了信仰。后来夫妇同时出家,不久因事被杀(“续高僧传”卷二十七本传)。硕法师从吉藏受学,曾著有“中论疏”十二卷。慧灌,高丽国人,曾入隋至会稽嘉祥寺从吉藏研究三论,后入日本传弘三论,被称为日本三论宗的初祖(日本师链“元亨释书”卷一本传)。 吉藏生平,曾讲三论、“法华”、“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经论多遍,并各著注疏行世。他的著述共计四十馀种,其中有的已经散失,有的真伪尚未决定,现存的尚有二十六部。其名如次∶“华严经游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游意”(即“维摩经义疏”卷首玄义)一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略疏”五卷、“胜经宝窟”六卷、“金光明经疏”一卷、“无量寿经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大品经游意”一卷、“大品经义疏”十卷(卷二阙)、“金刚经义疏”四卷、“仁王经疏”六卷、“法华经玄论”十卷、“法华经游意”一卷、“法华经义疏”十二卷、“法华经统略”六卷、“涅盘经游意”一卷、“三论玄义”一卷、“中观论疏”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法华论疏”三卷、“二谛章”三卷、“大乘玄论”五卷。 吉藏的著述,自隋唐以来并陆续流入和日本,曾被广泛研究和翻译刻版,因而有所影响。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