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地理学

author
0 minutes, 3 seconds Read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来对河源水系非常重视。而黄河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一条大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之一,所以我国古代人民对黄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元朝版图的扩大,国家的统一,水陆交通的发达便利,中外交往的空前活跃等等,都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条件,使元代地理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了自己的突出成就。其主要表现为河源的探索,地图的绘制,《元一统志》的编纂,涵括中外地域的游记类地理学著作及其地理学家的涌现,地震、地质学资料的记载等方面。 (一)《元一统志》的编纂 《元一统志》原名《大元大一统志》,简称《元一统志》,是由元政府主持编纂的一部空前完备而丰富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全书600册,共1300多卷,按诸路州县史地分别编写,分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古迹人物、仙释等部分,历时17年,于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编成。 《元一统志》编纂的起因是由于元朝建立后,全国出现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但全国行政区域发生变更,路府州县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加之连年战争,各郡邑的图志也残缺不全,所以客观上极需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著作。同时,元朝统治者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统治,显示 皇元疆里无外之大 的盛况,也十分需要编纂一部全国地理著作。正如元人王士点、商企翁所著《元秘书监志》中说: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6月25日,中书省先为兵部原掌郡邑图志俱名不完,近年以来随路京府州县多有更改,及各行省所辖地面未曾取会已经开座沿革等事,移咨各省,并札付兵部,遍行取勘。至元乙酉(1285年)欲实著作之职,乃命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地无外之大。 可知正是为了解决国家统一与基层地理沿革混乱等的矛盾,并宣扬皇朝威名,元统治者才下令编纂一部地理书。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七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由秘书监负责修此地理书。具体由扎马鲁丁主持。扎马鲁丁提出3条请求与建议:①编写地理志的体例可参照当时太史院编的历法与元政府主修的《大元本草》;②把以前历代所画各路的野地、山林、道里、立堠等变成文字资料以备参考;③除秘书监的有关人员外,再调虞应龙等人以补人力之不足。元世祖诏准。 《元一统志》的编纂经过两个时期方最后完成。第一时期是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世祖诏令编修开始,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止,凡9年,初步告成。这部分主要是关于内地省份的内容。其初名《统同志》,初步完成时改名为《至元大一统志》。如同年《元秘书监志》记: 准中书省兵部关发到《至元大一统志》四百五十册,呈解中书省付发下右司收管。 可见其当时只有450册,只是初步完成。第二时期是从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七年(1303年),凡8年,最后完成共600册的《元一统志》。 第二期主要是补充了边远地区的内容和绘了一些图册,属补修性质,由孛兰肹、岳铉等人编纂。 《元一统志》所引用资料除实地补充勘察得来者外,其江南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宋《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则取材于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者居多。边远地区的材料则依靠当时新编的《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等书。由于此书保存了宋、金、元旧志中的许多材料,所以在学术上有很高价值。 《元一统志》所引述的事迹,如大都寺观,古迹的壮丽繁多,为他书所未见。记延安路鄜州石脂、石油等情,可补沈括《梦溪笔谈》之不足。延安路范雍、计用章、庞籍、狄青、韩琦、薛奎、王温恭、夏安期、李师中、李若谷、王庶等人事迹均出自《宋史》,但与今本《宋史》多不合,这是因为《元一统志》所据的是元初纂修的《宋史》,与元末脱脱纂修的《宋史》不同。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地质、地理和考古等都是极好的材料。 《元一统志》于明代已散佚,但明朝修《大明一统志》时以《元一统志》为蓝本,清朝编《清一统志》时又以《明一统志》为蓝本,所以,明、清两朝的《一统志》中都保留了《元一统志》的若干材料。今人金毓黻根据《元一统志》残存的零叶,辑成《元一统志残本》15卷,收入《辽海丛书》。金氏又与安文溥合作,根据《明一统志》、《元史?地理志》、《钦定热河志》、《满洲源流考》、《盛京通志》及有关书籍,辑成《元一统志辑本》4卷,亦收入《辽海丛书》。这个 残本 与 辑本 虽不能再现《元一统志》全貌,但也可窥其一斑,仍不失为学习和研究元朝历史的宝贵资料。 (二)河源的探索考察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来对河源水系非常重视。而黄河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一条大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之一,所以我国古代人民对黄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在历史上,由于受主客观种种条件限制,元之前人们对黄河的实际情形知之甚略,一些地理书籍中,对黄河的记载也失之模糊甚至谬误。 如在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之一的《禹贡》中曾记载: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积石指积石山,在青海境域,说明在公元前数世纪我国人民已知黄河发源于今青海省。但当时对黄河上游的具体情况还不了解。西汉时期,由于张骞通西域,使地理视野一直扩大到葱岭以西,但黄河源头一带仍为人迹罕到之处。一些旅行到西域的人看到塔里木河东流入罗布泊,误认为这就是黄河上源,由罗布泊潜入地下复由积石山重新出现。如《汉书?西域传》就有这种 伏流重源 的失误记载。此说流传甚久。 唐朝建立后,由于与吐谷浑的交战和吐蕃的交往,对河源有了进一步认识。《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说: (侯)君集、(李)道宗行空荒之地二千里,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览河源。 这是公元635年之事,星宿川可能就是星宿海,柏海可能就是鄂陵湖。星宿海亦在今青海。 到了公元822年,刘元鼎出使吐蕃曾经过河源地区,《新唐书?吐蕃传》记其行程所见说: 河之上流由洪济梁西南行二十里,水益狭。春可涉,夏乃胜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国,古所谓昆仑也,虏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里,河源其间。 此记载虽较详细,对河源的大致方位也较接近,但对星宿海以西的上源情况仍嫌模糊。 元朝统一全国后,由于中央政府对边区的管理大大加强,所在都设有驿站,交通十分便利,所以为河源的探索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元朝统治者出于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考虑,于是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忽必烈下诏曰: 黄河之入中国,夏后氏导之,知自积石矣,汉唐所不能悉其源。 公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营一城,浑番贾互市,规置航传。凡物贡水行达京师,古无有也,朕为之,以永后来无穷利益。 并授都实为招讨使,佩虎金符出发考察河源。 都实,女真蒲察氏,通多种民族语言。凡三至吐蕃,寻求河源所在,且开辟航道,制造船只,筹建城镇,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旅行家之一。他西往踏勘的路线是由今宁夏启行,往南经过甘南州,再到青海果洛州,到达河源。 《元史?地理志》六描写都实的行程是: 是岁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驿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杀马关。林麓穹隘,举足浸高。 行一日至巅,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 根据实地考察,都实认为 河源在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如散涣,弗可逼视,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脑儿。’ 火敦’ 译言星宿也。群流奔凑,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鹜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亦里出,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忽兰,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木,合流入赤宾,其流漫大,始名黄河。 ②另元代朱思本也从梵文图志翻译了关于河源的记载,与潘著互有详略。 朱思本译本说: 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西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帝师撤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 ③以朱译本所记,河源应在火敦脑儿(星宿海)西南100多里,以都实考察认为河源就在星宿海。据今以约古宗列渠为上源,那元人所说的星宿海应是黄河的重要上源之一。故元人经实地勘察,确实发现了黄河的源头,并给予了较详细的描绘。 (三)朱思本及其《舆地图》 元朝在地图绘制方面,以朱思本的成就最大。他继承了魏晋间裴秀(223- 271年)和唐代贾耽(710- 785年)的画方之法,即画图时打上方格,每格代表一定里程,绘制了《舆地图》,使他成为元代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的划时代人物。 朱思本(1273- 1333年),字本初,号贞一,临川(今浙江杭州)人。 曾学道于江西龙虎山中。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教派的中心。大德三年(1299年) 他奉命至大都,协助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吴全节处理道教事务。到了武宗、仁宗时期,他常奉命代天子祭祀名山河海,同时中朝大夫还让他编绘地图 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 ①这两项任务正好与他早想绘制一幅全国性地图以纠正前人地图中谬误的想法吻合,故他对此投注了极大热情。 他可以获得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权的支持,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实地查访 往往讯遗黎,寻故道,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石刻禹迹图》、樵川《混一****郡邑图》。 ②这样既有书面知识,又有实地考察,为他绘制《舆地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思本实地考察历时20多年,足迹遍华北、华南、华东、中南诸地区,可谓 跋涉数千里间.他参考的书籍仅就他《舆地图自序》中提到的地理学著作就有郦道元的《水经注》,《通典》,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具志》,宋《元丰九域志》等。另外,此时《元一统志》也已编纂完成,亦是他的重要参考书。《元一统志》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其中附有地图,当为朱思本提供很大方便。 朱思本利用前人成果是有所取舍的,他以自己渊博的地理学知识,剔除那些不够准确的东西,借鉴吸收其合理部分。如在绘法上就吸收了唐贾耽《海内华夷图》与伪齐阜昌七年所刻《禹迹图》中计里画方的方法。具体绘制时又十分严谨细密。据他在《舆地图自序》里说,此图主要以他实地考察的地区为主体, 若夫泓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蕃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即他觉得自己掌握的材料不够详确,宁可暂时付缺。如关于西北地理的知识,他在翻译梵文《河源志》时就有过接触,但他认为没有实地考察,所以心中没数暂阙如。正因为如此,朱思本对自己的《舆地图》十分自信,他在《自序》中说: 其间山河绣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 事实也确属如此,朱思本的《舆地图》在精确性上大大超过了魏晋裴秀和唐代贾耽的地图,并且一直影响了明清间的地图绘制。 朱思本绘制《舆地图》从至大四年(1311年)开始,至延祐七年(1320年)方完成,历时10个寒暑,并刻石于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之三华院,流传至清初,现原图已失传。朱思本用画方之法,先绘制各地分图,然后合成长广各7尺的《舆地图》。该图以中国为主体,外国作衬映;内容较详细,图形轮廓较准确;系统地使用了图例符号,是元、明、清初各代绘制全国总图的范本。由于图幅过大,不便舒卷,后明人罗洪先依据此图把大幅地图分绘成小幅,刊印成书,取名《广舆图》。所幸罗洪先的刊刻补充,使我们今天仍可见到《舆地图》的概貌。17世纪中叶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Martini,1614- 1661年)绘制的《中国新地图集》,其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罗洪先刊刻的《广舆图》。卫匡国由于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他的《中国新地图集》而被誉为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可见朱思本不仅是中国元代的著名地理学家、地图学家,而且具有世界性影响。 (四)地图绘制 元朝除朱思本外,李也绘有《声教广被图》。李是吴门(今苏州)人,生平经历不详。他在地理学方面亦做出了卓越贡献。李的《声教广被图》惜今已散佚,但从1402年高丽人李荟绘制、权近修订增补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和罗洪先《广舆图》中个别篇幅,可见出其端倪。权近明确说《声教广被图》 颇为详备 ,是他绘制《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基本蓝图之一。罗洪先也将李与朱思本并列称赞,《声教广被图》无疑是他制作《广舆图》的另一重要资料来源。 根据权近与罗洪先二人介绍及其所绘图中反映,李绘图指导思想与朱思本有所不同,他很注意绘出 异域 情形。从他《声教广被图》的题目与分标题看,甚至可以说这是他的主要目的。当时,阿拉伯地理学已经传入中国,如汉化很深且又通阿拉伯语的回族地理学家赡思就著有《西国图经》,受到阿拉伯地理学的明显影响。想来李的《声教广被图》亦如此。但特别应提到的一点是,李在《声教广被图》上已把非洲绘成三角形状,而且明示了南端的尖角。现可见的欧洲、阿拉伯地图中,这样绘出非洲南端的最早见于1453年的弗拉?毛洛地图。因此,李的《声教广被图》至少在亚洲部分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阿拉伯地图。即使他的地图是在受到了阿拉伯地理学的影响下绘制的,它也弥补了一些阿拉伯地理学著作和地图的缺佚与空白。 另外,元政府在主编《元一统志》时,曾在各路卷首部分附有彩色小地图,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彩色大地图。如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四月《秘书监志》记: 必须置局讲究编类彩画地图,并见阙合用铺陈等物。 又大德七年(1303年)记: 先准翰林应奉汪将仕保呈前鄂州路儒学教授方平彩画地理总图,已经移官秘监。依上彩画,去讫,今准前因一同彩画施行。 说明元朝官方在绘制天下地理总图,并且是彩色的。 在我国古代,绘制局部彩色地图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可见,但绘制彩色大地图者却比较少。直到元代才有绘制彩色大地图的记载。不过此图也与《元一统志》一样,早已散佚,只能从后世记载和推测中略知大概。 这幅彩色大地图所包括的地域比以往任何地图都大,包括了现东北和西南等边远地区。其着色或是根据行政区域的划分涂染不同颜色,或是用颜色区分山川、河流、都城。因为根据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规定,在《元一统志》每路卷首必用彩画地理小图若干,大德七年(1303年)确定画全国彩色大地图时又要求 分画纂录,彩色完备 等特点,可知大地图应该是按行政区划上色的。既然已有分路着色的小地图,当然应该先将其集中起来作为基础,然后调整颜色使之相区别。另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有由 画匠 来 彩画地理图本 一事,可能就是在 分画纂录 的基础上,由专门画工对大地图加以彩绘。这一彩绘就不是简单地对分画的拼凑了,应该对其中山川、河流、都城也上色区别。所以说,元代彩色大地图包括了当时广大地域,用不同颜色区分各行省所在,而又对地形进行了区别。这样,元代彩色大地图在我国地图绘制史上是少有的,在整个地理学史上也具有重大价值。 元代彩色大地图的绘制仍然由秘书监负责,具体人员与《元一统志》的编纂者一样,有扎马鲁丁、虞应龙、岳铉、方平、俞庸委等人。此图可能就是这些作者在编写好《元一统志》后,以地图的形式对文字内容的形象反映。 (五)游记类地理学著作 元代疆域的空前扩大,交通的空前便利,不仅为官方编纂大地理学著作提供了方便,也为旅游外出创造了条件,所以出现了不少游记类地理学著作。 如耶律楚材的《西游录》、李志常整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 《西游录》描写了耶律楚材从大都出发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的克鲁伦河畔拜见成吉思汗,以及随成吉思汗西征十年所经历的地理方位、山川河流、风俗物产等诸方面。 耶律楚材于1218年从大都出发后, 过居庸(今居庸关),历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出云中(今山西大同)之右,抵天山(指今内蒙古中部阴山)之北 ,其间所经之地 涉大迹,逾沙漠 ①,描写了漠北草原沙漠阻隔的地形地貌。到了成吉思汗行宫又是另一番景象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1219年,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取道金山(今新疆境阿尔泰山), 时方盛夏,山峰飞雪,积冰千尺许。……金山之泉无虑千百,松桧参天,花草弥谷。 从山巅望之,群峰竞秀,乱壑争流,真雄观也。自金山而西,水皆西流,入于西海。噫,天之限东西者乎! ①同时楚材对今新疆的古回鹘城、轮台县、伊州(哈密)、五端城(和田)、不剌城(博乐县境)等地的文物古迹、地方特产、湖泊禽鸟作了描绘。 耶律楚材随军进入印度、阿拉伯等中亚地区后,其所涉及的地名物产就更多了。如剌思城(哈萨克斯坦境内)、苦盏城(塔吉克斯坦境内)、可伞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讹打剌城(哈萨克斯坦境内)、寻思干城(撒马尔干,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斑城(阿富汗境内),以及黑色印度城、搏城等。楚材将这些地名与我国《唐书》等史书所记作了对比考订,并详细描述了其地的山川河流、物产矿藏、气候天文,以及人民生活习俗等,充满异域特色。 《西游录》是研究我国北方地区、蒙古国及中亚诸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它于1229年刊印,后还流传到日本等国,今有中华书局向达校注本较为普及。 《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是李志常记叙其跟随老师邱处机到中亚拜见成吉思汗经历的游记性地理著作。 邱处机(1148- 1227年),字通密,登州栖霞人,号长春子。幼年丧父,19岁入山学道,次年拜全真教祖王喆为师。1169年随王喆入关,先后居磻溪(陕西宝鸡东南)、陇州(陕西陇县),交结士人,声名渐著。后隐居于栖霞山中,金、宋政权分别来召不赴。1219年,应成吉思汗召请,率西行,次年4月晋见成吉思汗于大雪山(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进言止杀,被称为 神仙.1223年东归,住燕京太极宫(北京白云观西侧),受命掌管天下道教事,全真教得以大盛。 长春真人率其高级一行18人,始发山东莱州,经潍阳(今潍县)、青州(今益都)、常山(今河北正定)至燕京。然后又道出居庸,经宣德州(宣化)、野狐岭(河北万全县)、翠屏口(张家口西)、抚州(兴和县)、盖里泊(伊克勒湖)、渔儿泺(内蒙古达里诺湖)到达今内蒙古贝尔湖北达斡辰大王(成吉思汗四子)帐下。又西行经呼伦湖,越过库伦以南的高山,及森林蔽日的长松岭(蒙古国杭爱山)。又经 车帐千百 的窝里朵(行宫),来到金山东侧的科布多附近。筑栖霞观,留宋道安等9人,真人率9名继续西行,翻越过 其山高大,深谷长阪 的阿尔泰山,来到准噶尔盆地东侧的博尔腾大戈壁,又越过更高的阴山(天山)进入吐鲁番盆地之北。此处 积沙成山,浮涩难行 、 状如惊涛.又经 周百余里,雪山环之 的天池海,西出今我国新疆境,进入大石林牙(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撒马尔罕等地。经两壁千仞竦立、石壁如铁的铁门关(今阿富汗库尔勒城北)来到雪海茫茫的大雪山,踏着积雪南进,最后到达行宫(阿富汗东北巴达克山西南)进谒了成吉思汗。 由于李志常一直跟随西行,所以他对长春真人上述经历描写得颇为真实生动。其中涉及到从我国山东至中亚沿途的自然景观、山川草木、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如描写蒙古杭爱山一带风景: 有石河,长五十余里,岸深十余丈。其水清泠可爱,声如鸣玉。峭壁之间,有大葱,高三四尺,涧上有松,皆十余丈。西山连延,上有乔松郁然。山行五六日,峰回路转,松峦秀茂,下有溪水注焉。 行文朴实、生动自然。 《长春真人西游记》作为一部游记性地理学著作,它不仅在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旅游风景方面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描写,而且在天文学、生物学方面也很有参考价值,是一部研究13世纪蒙古、新疆及中亚地区史地的重要典籍。它由于与耶律楚材《西游录》描写互有异同详略,所以二书可参照阅读。 此书著成后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钱大昕自《道藏》检出,始传播于世。今有王国维、张星烺及纪流等人的几种注释本较为通俗可读。 《真腊风土记》一卷,是元人周达观所著的一部关于今柬埔寨情况的著作。周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温州永嘉人。他于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奉命随使赴真腊(柬埔寨),次年到达,留居一年多至大德元年(1297年)始离开。回国后,他即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此书。 《真腊风土记》前有总叙,正文分40条。如城郭、宫室、服饰、官属、三教、人物、产妇、室女、奴婢、语言、野人、文字、正朔时序、争讼、病癞、死亡、耕种、山川、出产、贸易、欲得唐货、草木、飞鸟、走兽、蔬菜、鱼龙、酝酿、盐醋酱面、蚕桑、器用、车轿、舟楫、属郡、村落、取胆、异事、澡浴、流寓、军马、国主出入等40条。其中城郭条之州城,所写正是柬埔寨古都吴哥城,所述其建筑、雕刻等与今遗址相合,可知周达观确为亲历其境。 《真腊风土记》是描写柬埔寨历史上文明极盛之吴哥时代(10- 13世纪)最重要的文献,它反映吴哥城及柬埔寨山川地理、经济、宗教习俗等多方面,是现存同时人所写的唯一记载,受到研究柬埔寨历史地理者的高度重视。该书中贸易、欲得唐货、器用等条,记有真腊人与唐人通商往来情况,为今天研究中柬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另外,《元史?外国传》未列真腊,所以又可补此书之缺。 《真腊风土记》有元末陶宗仪《说郛》所收本、明嘉靖刊《古今说海》本、万历刊《古今逸史》本、《四库全书》本等多种。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夏鼐的《真腊风土记校注》为目前最好的本子。国外有法、日、英等多种文字版本,其中又以1951年伯希和法文译注本最好。 《岛夷志略》一卷,元人汪大渊著。 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据有关史料推断,大约生活于元中前期。他少有奇志,欲学司马迁,曾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觉得中国史书中对于海外事情描写过于简略,于是决心乘附商船出洋游历考察。他曾两次飘洋出海游历东西洋诸国。第一次于至顺元年(1330年)经由泉州出海,第二年夏秋回国;第二次于1337年又从泉州出海,1339年夏秋回国。 他每到一地,就把耳闻目睹的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记下来。至正九年(1349年)路过泉州,适值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命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泉州旧郡名),因泉州为市舶司所在地,系海外各国人物聚集之地,对各国风土人情应有记录,遂请汪大渊著《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次年,汪大渊归南昌,又将此书单独刊印。 《岛夷志略》全书100条,除末条 异闻类聚 系抄撮前人说部而成外,其余多为作者所亲历,每条大抵记一个国家或地区,有些条还附带提到邻近的若干地方。全书所记达220余国名与地名,涉及地理范围东至今菲律宾群岛,西至非洲。如东南亚的菲律宾、苏禄、加里曼丹、爪哇、苏门答腊、交趾、占城、真腊、缅甸和马来半岛的许多地方,南亚的锡兰、北溜(今马尔代夫都会马累)和印度东海岸的一些地方,以及波斯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的一些港口,在此书里均有记载。有些是首次见于我国记录。 这些记载由于系作者 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 ,所以较详实可信。 《岛夷志略》还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和14世纪亚非各国史地的重要资料。书中谈到的东西洋诸国的丝绸、陶瓷、金银和金属多来自中国,而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香料、象牙、珍珠、翠毛和贵重木材显然又是这些国家的特产。这是当时中外贸易活跃的有力证据。今天这些地方地下发掘出的青瓷器等文物也可证明。 《岛夷志略》刊印后,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近人研究它的主要著作有沈曾植的《岛夷志略广证》、日本藤田丰八的《岛夷志略校注》。美国人柔克义(W?W?Rockhill)所著《十四世纪中国与南洋群岛及印度洋诸港往来贸易考,将本书一半以上译成英文并加考释。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苏继庼《岛夷志略校释》,集诸家之说,并加考证,为较好的本子。 (六)地震和地质学 元朝在地震和地质学方面,主要是记载了大量的地震发生时间与危害情况,以及地质学方面资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材料。 1。关于地震方面资料根据《元史》等史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二月癸未,泉州地震,丙戌泉州又地震。八月癸巳,地大震,武平尤甚,压死按察司官及总管府官王连等及民7220人,坏仓库局480间,民居不可胜计。又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庚寅,咸平大震。二十六年(1289年)春正月丙戌,地震。 二十八年(1291年)八月乙丑朔,平阳地震,坏民庐舍万有八百二十六区,压死者百五十人①。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八月辛卯,夜地震,平阳、太原尤甚,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压死不可胜记。九年(1305年)夏四月乙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官民庐舍五千余间,压死二千余人。怀仁县地裂二所,涌水尽黑,漂出松柏朽木。五月以地震,改平阳为晋宁,太原为冀宁。又十二月丙子,地震②。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六月丁酉,巩昌府陇西、宁远县地震。云南乌撒、乌蒙,三日之中地大震者六。九月丙寅,蒲县大地震。十月癸巳,蒲县、陵县又地震。 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癸卯,和宁路地震,有声如雷。八月,巩昌府通(渭)县山崩。碉门地震,有声如雷,昼晦。天全道山崩,飞石毙人。凤翔、兴元、成都、峡州、江陵同日地震。九月壬寅,宁夏路地震④。 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八月壬午,京师地大震,太庙梁柱裂,各室墙壁皆坏,压损仪物,文宗神主及御床尽碎;西湖寺神御殿壁仆,压损祭器。 自是累震,至丁亥方止,所损人民甚众。癸未,河南地震。十一月癸亥,发钞万五千锭,赈宣德等处地震死伤者。四年(1338年)秋七月己酉,奉圣州地大震,损坏人民庐舍。丙辰,巩昌府山崩,压死人民。八月丙子,京师地震,日二三次,至乙酉乃止。 至正元年(1341年)三月已未,汴梁地震。二年(1342年)夏四月辛丑,冀宁路平晋县地震,声鸣如雷,裂地尺余,民居皆倾。十二月己酉,京师地震。六年(1346年)九月戊子,邵武地震,有声如鼓,至夜复鸣。七年(1347年)二月己卯,山东地震,坏城郭,棣州有声如雷。五月,临淄地震,七日乃止。十一年(1351年)夏四月,冀宁路属县多地震,半月乃止。丁酉,孟州地震。八月丁丑朔,中兴地震。十二年(1352年)二月丙戌,霍州灵石县地震。三月,陇西地震百余日,城郭颓夷,陵谷迁变,定西、会州、静宁、庄浪尤甚。会宁公宇中墙崩,获弩五百余张。十四年(1354年)夏四月癸巳朔,汾州介休县地震,泉涌。七月,汾州孝义县地震。十七年(1357年)冬十月,静江路山崩,地陷,大水。二十六年(1366年)六月壬子朔,汾州介休县地震。绍兴路山阴县卧龙山裂。秋七月,徐沟县地震。 关于地质方面记载火山爆发时会有大量火山灰尘飘扬于空中,遇雨或情况会落到地面上,叫做雨粟。这是一种地质现象。元代有许多雨粟记载。如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春正月庚寅朔,雨血于汴梁,着衣皆赤。至元四年(1338年)夏四月辛未,京师天雨红沙,昼晦。至正五年(1345年)四月,镇江丹阳雨红雾,草木叶及行人裳衣皆濡成红色。十二年(1352年)三月二十三日,黑气亘天,雷电以雨,有物若果核与雨杂下,五色相间。光莹坚固,破其实食之,似松子仁。杭州、湖州均有。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辛卯,绛州北方有红气如火蔽天。十八年(1358年)三月己亥朔,日色如血。辛丑,大同路夜黑气蔽四方,有声如雷,少顷,东北方有云如火,交射中天,遍地俱见火,空中有兵戈之声。 黄土吹向空中,遇雨便会降落地上,这就叫做雨土现象。元代有不少雨土记载,如: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二月,信州雨土。 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毙牛马2000头。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丙戌,雨土。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壬申,雨霾。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三月丁亥,雨土,霾。 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二月庚寅(朔),信州雨土。 另外,元代地质学方面还值得一提的是石油的开采与沥青的应用。《元一统志》里记载了开凿油井的事实,而西方国家直到1859年才出现了第一口油井。元代取得石油并会提炼,史书里记载了他们使用沥青补缸的情况。先将缸缝烧热,然后将沥青抹上使融入裂缝中,再用火略烘后涂开,可以永不渗水,比油灰好用多了。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