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锜(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出生于德顺军(今甘肃省静宁县),是南宋初年杰出的名将,泸川节度使刘仲武之子。他被《宋史》誉为名将张俊、韩世忠、岳飞等人的同侪,一起被世人称之为“张、韩、刘、岳”。高俅是他的伯乐,善于制止孩子啼哭,且与三国时期的名将张辽并称。值得一提的是,张辽是曹魏时期的名将,曾在合肥大战中率领八百士兵击破孙权的十万兵马,锐气震慑逍遥津。刘锜被称为南宋时期的名将,其勇气威名不亚于三国时期的张辽。宋高宗赵构派刘锜去甘肃担任陇右都护,专门负责防范西夏的入侵。刘锜在对西夏进行的多次战争中屡获胜利,使得西夏人深感畏惧。据说西夏人一提到刘锜的官号,就能让小孩停止哭泣,以此可见西夏人对刘锜的惧怕程度。不仅如此,金朝时期的皇帝完颜亮也惧怕刘锜,即便其有着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而刘锜的声望之高甚至让完颜亮下令禁言,严禁任何人提及刘锜的姓名。尽管完颜亮派出将领进攻刘锜的部队,但金军士兵却无人敢于接受这样的任务,只好由完颜亮亲自率领数万士兵亲征,以图攻克刘锜的防线。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成为历史上的奇闻。家族出身的大将刘锜备受外敌所惧,而《水浒传》中的奸臣高俅,则是他人生中的一段痛苦历程。高俅曾陷害林冲、杨志等人,使梁山好汉们在过往的历史中承受不小的屈辱。但是,高俅并不仅是一个奸恶之徒,否则他也无法成为高官显宦。宗泽、岳飞等人的真实伯乐,便是高俅。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时高俅也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刘锜与岳飞并称为抗金名将,西夏人甚至畏服如虎。相较于纨绔公子,刘锜也是一个官二代,其父刘仲武曾担任泸川军节度使,相当于现代的大军区司令员。不过,刘锜并未沉溺于家族地位,而是受其父的熏陶,成为一位勇武有力、抗击金朝的名将。刘锜的军事才能在高俅的力荐下得到了发挥,其被任命为阁门祗候,成为可直接进入皇帝接近的高官,成就了他的仕途道路,为接下来的三大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负其父宏愿,刘锜继承了父亲的志向和超凡的武艺,在抗击西夏和金朝的战场上表现出色,甚至超过了其父。刘锜在南宋时期历经十三场战役,其中三场战役——“顺昌之战”、“柘皋之战”和“皂角林之战”,由刘锜亲自指挥并取得重大胜利。值得一提的是,金兀术在“顺昌之战”和“柘皋之战”都是金军的主帅,“皂角林之战”中的主帅为完颜亮,可见金朝对刘锜的忌惮,南宋朝廷对刘锜的重视。其中,“顺昌之战”是刘锜的代表性战役。他效仿项羽“破釜沉舟”的精神,将所有船只凿沉,断绝将士们的后退之路。此外,他还将将士们的家属安置在一座寺庙中,四周围上柴草,告诉他们如果失败,就将柴草点燃,让家眷与士兵们玉石俱焚。刘锜的家属也被置于寺庙中,被迫面临共存亡的危险。这场战斗的胜利让妇女们也挥起了刀剑,誓与顺昌共存亡,使金朝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在此战中大败,令金兀术胆寒不已。坚守阵地,不退一步。在接下来的“柘皋之战”中,刘锜再次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独到的战术,打败了惊恐的金军,他们惊呼“这是顺昌的旗帜!”“柘皋之战”成为宋、金绍兴和议前的最后一战,刘锜亲自指挥,取得了重大胜利。留下名垂青史,死后封王成神。刘锜被赞誉为武穆,死后追封吴王,加封太子太保。他的荣誉和岳飞并列,甚至更加显赫。尽管岳飞被削去官爵,但他也被赞誉为武穆,追封鄂王。在南宋史书中,刘锜、张俊、岳飞、韩世忠被并称为名将,“张、韩、刘、岳”成为史册的经典组合。南宋名臣章颖特意撰写了《刘、岳、李、魏传》,为刘锜、岳飞、李显忠、魏胜这四位名将写传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传记中,刘锜的位置超过了岳飞,被评为最伟大的将领。虽然这四位将军的功勋不尽相同,但都是“志向未尽,时不再来,一瞬间失去机会,懊悔终身”的人物。笔者认为,章颖深为这四位将军惋惜,认为这四位英雄的离世是致命的损失。刘锜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功绩卓著,备受赞誉。他一生才华横溢,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让人感叹“长使英雄泪满襟”。史官对于刘锜的评价更是超越了岳飞。元朝丞相脱脱将他与韩信相比,认为刘锜神机妙算,善于出奇制胜,顺昌之战的胜利震慑了敌国,即使与韩信所率之军相比也不逊色。明朝大思想家王夫之更是认为,如果加上刘锜、韩世忠、吴玠、吴璘等名将为羽翼,倾力北伐,完全可以收复汴京,收陕右,恢复北宋的疆土。刘锜的荣誉甚至超过了其他南宋名将。他去世后竟然被民间奉为神祇,享受着关圣帝君一般的待遇。民间视其为灭蝗保稼之神。原来,刘锜曾任地方官,担任淮南、淮东、浙西制置使。当地遭遇灾难,刘锜带领百姓奋力灭蝗,保住庄稼,赢得了普遍尊敬。宋理宗赠予他“扬威侯暨天曹猛将之神”的封号,民间称其为“待猛将”。生前抗击金兵,死后封王成为神,可以说刘锜的名字是不朽的。这就是南宋抗金名将刘锜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