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逆转,光绪之死
光绪帝自幼多病,脾胃虚弱,成年之后又添了遗精的毛病,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调理,病情越来越重。他年轻的时候尚能坚持,但此后则日见恶化,出现病入 五脏、气血双亏的问题。此时他百病缠身,心悸、失眠、咳嗽、关节痛等不一而足。有研究者指出:光绪帝可能患有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等病症,属于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范畴。
光绪名为皇帝,但并不能享受很好的医疗条件。当时,给皇帝治病的医生不少,众所周知,中医跟西医不同,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的强调“补”, 有的强调“泄”,有的使用寒性药材,有的使用温性药材,医生几天一换,治疗也时断时续,不成系统。再加上光绪帝警惕性很高,往往不吃太监端来的汤药, 这样一来,自然收不到什么效果。
提起光绪帝的病情,还必须考虑到精神因素。他一生感情失落,失意,心情压抑。 尤其是戊戌以来,他处于被软禁状态,备受和,孤立无 助,坐以待毙,担惊受怕,珍妃之死的消息也足以令他精神崩溃,这样一来,就没有康复的希望了。
据清宫脉案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夏起,光绪帝病情迅速恶化,御医和全国各地应召前来的名医均感束手无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敷衍着。 这年的九月中旬,从来到北京,光绪帝拖着病弱的身体,连续接见、宴请,为此劳累过度。这时候慈禧也病倒了,她患的是腹泻,已经治疗了一段 时间,未见明显起色,但一开始御医并未过于悲观。
挨过了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绪帝身体机能迅速衰竭,病入膏肓。他自述有便秘、咳喘、腿酸、失眠、发热、身痛等症状。十六日,光绪帝跟慈禧 太后最后一次召见大臣,他有气无力地斜倚在宝座上,身后垫满了枕头。据大臣回忆,光绪帝说话声音极小,只有简短的几句,慈禧也是一脸病态。从此,光绪 帝再没有离开病榻,十九日起,已经不进食了,很快陷入昏迷。据清政府官方宣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 的涵元殿逝世,终年三十八岁。
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在光绪帝逝世的前一天, 慈禧授予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的职位,将他的长子溥仪接到宫中教养。光绪帝咽气 后,慈禧立即宣布:溥仪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为清朝新一代君主。又规定:“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 ,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这表明溥仪为帝,载沣摄政。实际上他们全是慈禧的傀儡,清朝的命脉还是掌握在慈禧手中。可见,直到此时慈禧不仅对自己的 生命力依然乐观,权力欲也没有丝毫的衰减。
然而,在慈禧做出这一系列决定的第二天,她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后,慈禧太后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噩耗公布,天下震动。为什么年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慈禧之前?而且,二人相差不过二十个小时相继去世,世界上有这么蹊跷的事儿吗?事情的到 底是怎样的呢?
清史疑案,光绪死因
近百年来,光绪皇帝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谋杀说;二是正常死亡说。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意见倾向光绪帝死于谋杀。人们普遍怀疑慈禧及其帮凶害怕光绪帝在慈禧死后掌握政权,重翻前案,为此痛下杀手。百年间这 类猜测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谋杀的嫌疑人有慈禧太后、袁世凯、李莲英、崔玉贵等。
清朝在皇帝的饮食安全、医疗保健方面有一套极为严格的制度,袁世凯身为大臣,无法接近皇帝,没有下手的机会,他若起意谋杀,只能买通太监下手。李 莲英和崔玉贵身为太监,但如果不奉旨意,也难以接近皇帝;更何况李莲英缺乏谋杀的动机,他平素对光绪帝多有关照,光绪帝曾说过“若无李俺答,我活不到 今日”这样的话,可见,即使光绪帝上台执政重翻旧案也跟李莲英无关,所以,他作案的可能性不大。
其实,光绪帝若死于谋杀,主谋元凶基本可以断定是慈禧太后,因为按常情推断,若没有她的指使,一般人不仅没有条件,也没有胆量下这种毒手。执行者 很可能是崔玉贵等一帮太监,因为在庚子年间崔玉贵就奉旨杀了珍妃,以此类推,他无疑嫌疑最大。但应该强调,谋杀说属于推断,并无过硬的证据做支撑,是 一种基于情理和既往事实做出的自圆其说的猜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谋杀说”被推翻,光绪帝的死因被学者们定论为“正常死亡”。原来,在清宫档案中,光绪帝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史学家会同中 医专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这些脉案,认为符合病情演进的规律,未见特殊异常症状出现,应为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染死亡,并无中毒和其他伤害的征 象。这一说法较为广泛地被史学界认同。
然而,近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又取得了进展,“正常死亡”说似乎被颠覆,“谋杀”说获得了实质性的支持。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等四家单位的专 家历时数年,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光绪帝遗骨、头发、下葬的衣物做了检测,发现其中附着有高含量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由此认定光绪死于急性砷中毒,应为他 杀。2008年初冬,在北京发布了这一研究成果。此时恰逢光绪皇帝逝世一百周年,所以,别有一番特殊的意义。虽然凶手是谁不能通过检测证明,但专家们一致 认同慈禧太后的嫌疑最大。
那么,光绪帝的死因就此获得广泛认同了吗?事情也不是这样简单。对光绪帝之死依然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尽管史学家对“检测报告”难以置喙,但这一说 法与脉案不合。光绪从病重到逝世,每天医生几次前来诊治,脉案中不仅没有呕吐、腹泻之类的砷中毒症状,反而有日不解大便的相反记载。
人们固然可以怀疑脉案被伪造或篡改,因为太医院要看慈禧的脸色,并且在戊戌后,也曾奉命伪造过光绪帝病重的脉案。但跟凭空捏造不同,此时光绪 帝确实病情严重,治疗正在展开,给皇帝看病,责任极大,按宫廷制度规定,往往几位医生和内务府官员、王公大臣同时在场,反复斟酌,集思广益,方才落笔 ,写好脉案之后,皇帝也可能过目。当时,负责治疗的医生人数不少,轮班诊治,既有中医,也有西医,既有太医院的御医,也有各省举荐的临时效力的医生, 想操纵这些人篡改脉案,谈何容易?更何况光绪死后的次日慈禧就病故,四年后清朝,改朝换代之后,这些医生依然在世,留有日记或回忆录,其中若有篡 改、伪造脉案的黑幕,很难被继续隐瞒,至少也会透出些蛛丝马迹。
再者,毒杀说也跟情理不合。戊戌后,光绪帝处于慈禧的幽禁之中达十年之久,按说慈禧随时可以将他置于死地,既然光绪帝此时已病入膏肓,不过拖 时间而已,慈禧还有必要做这种良心泯灭、天理难容的勾当吗?至于慈禧怕自己死后光绪帝翻案的判断也难令人信服,新统治者上台后重翻前朝旧案本是中国古 代的常规,并不足怪。对年迈的统治者来说,可怕的是死,而不是死后被翻案,既然两眼一闭,撒手西归,还管谁如何翻案?况且慈禧立溥仪为帝、命载沣 摄政的时候,特意强调“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可见慈禧尚未想到自己的生命也临近终点,就更没必要将光绪置于死地了。
有学者对“检测报告”提出了商榷。无疑,光绪遗体早已腐化,科学家提供的是现在附着在遗骨、遗物上的砷含量,能多大程度上说明当时光绪身体里的砷 含量呢?光绪帝的陵寝曾被盗掘,地宫环境和遗体惨遭破坏,又物部门的清理,几十年之后,还具备检测的条件吗?
笔者并非断定光绪帝肯定是正常死亡,也不抹杀学者们研究成果的价值,而是认为光绪之死的一些环节尚未得到完全的揭示,其死亡的可能在今后的研 究中得到最终的证实,也可能永远是一个谜团。史学家没有能力,也不奢望揭示出所有的历史,这或许也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吧。
据太监回忆,慈禧得知光绪帝病危,曾哭着说:“他的后事多未准备,他还没有地呢!”这指的是光绪生前未营建陵寝。其实,慈禧流下的是鳄鱼的眼泪, 不论光绪到底死于什么原因,都是慈禧的结果。他一生三十八岁,在位三十四年,自打记事起就君临天下,但始终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不仅没有体验过 君主的威严和权势,也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备受控制、摧残和折磨。尤其是戊戌后被长期幽禁,生死难料,命运莫测,正值奋发有为的壮年就撒手人寰, 令人扼腕叹息。光绪无子无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连家室都没有,命运的悲惨超乎常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