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我来西安出差,选择新的营地/师站。
我一直想找一处历史古迹,做一名居民,为孩子们举办一个历史主题的夏令营。 今年先选择西安,明年也许也选择洛阳。
我去过西安很多次,参观过一些著名的景点,包括兵马俑、华清池、老城墙、陕西省博物馆等。 这次特意选择了两个平时人不多的地方,一个是昭陵,一个是秦岭(骊山花园)。
下飞机后,接我的姐姐边开车边指着我:“你看,这边是武则天墓乾陵;那边是汉武帝墓茂陵;我们又路过长陵,那是刘邦的坟墓。” ,吕后墓; 再远一点就是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这一切都是让人颤抖、地动山摇的名字。 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人。
我坐在车里,眺望着高速公路之外看似平庸的田野和山坡。 如果没有这些名字,也许中国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而他们都在这山野的不同方向静静地沉睡,跨越时空的相遇。 这让西安这座城市有一种脱离时空的感觉。
但下午参观昭陵博物馆时,却有些失望。
我不是在谈论对美或丑的失望。 现在网上有很多帖子嘲笑各地奇怪的美学博物馆。 丑陋的博物馆造型让人瞠目结舌,渣渣审美的展品让人发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些帖子产生了免疫力,感觉其中有一些卑鄙的东西。
确实,渣男审美很多,但这就是全国大部分地方的现状。 从小缺乏美育,这个时候嘲笑未免太心碎了。 我会降低自己的期望,不会要求太高。 而且昭陵博物馆的设计也算是及格,并不难看。
我所说的失望更多的是历史意义上的失望。 我可以接受当地的博物馆不够漂亮,但我真的希望通过参观历史古迹能更多地了解历史。 为什么还要访问?
但我没有明白。
昭陵博物馆和中国很多博物馆一样,是一个正宗的博物馆,但它不是一个历史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往往将焦点定义为“物”,所有设计都围绕“文物如何布置”这一核心思想展开。 但没有关注“人”,既不是历史上的人,也不是现实中参观博物馆的人。
昭陵博物馆也是围绕其藏品而设计的。 有文物馆一个,展示文物;碑林两座,展示石碑;壁画厅,展示一些墓葬壁画残片。 没有其他的。 如果博物馆里只有物品而没有故事,那么吸引人们的唯一办法就是藏品本身是否是一件珍品。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昭陵博物馆里的珍宝并不多。 如果你千里迢迢来到西安,时间有限的话,就不必来这里了。
中国很多博物馆就这样失去了顾客。
唐昭陵出土陶俑
近年来,博物馆教育越来越受欢迎。 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让孩子多去博物馆、美术馆,对他们长大后会有长远的好处。
只是中国大部分博物馆的设计并不适合儿童。 灯光昏暗,气氛恐怖,藏品玻璃冰冷,展示方式冰冷,孩子们远在千里之外。 就连大人也不知道如何参观。
这些博物馆的设计问题都是以文物为中心,让人们去适应文物。 孩子们学习的知识也是同一个具体的神器:这个宝物为什么是宝物,我们总共有多少宝物。
然而,以文物为中心的想法既不是孩子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也不是理解历史的最好方式。 我们人类感知世界的整个方式都是情景性的——谁、为什么、做了什么。 只有这样的叙述,才是我们平时能够理解、能够深刻记住的。 读完一本书,我们很容易记住杨过为了小龙女跳下单恋谷,但我们却记不起单恋谷主人家里放了什么器皿。 文物只是剧情的点缀。
如果把所有的历史情节都省略掉,只展示器物,那么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些器物,也很难让人喜欢上它们。 即便我们从文物的角度来理解它——什么材质、什么形状、有多大价值,我们仍然不知道这个东西和我们平时讲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关系。
真正感人的历史文物不一定是珍贵的,而是历史情节中有意义的东西。
历史文物的展示和讲解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简单背诵单点知识。
昨天我在秦岭博物馆参观了青铜车马。 听到旁边解说员说:“这件青铜车马重1241公斤,现在是世界第一青铜器,世界第二是司母吾,鼎重800多斤。马比司母吾鼎重了四百多斤。”
(我听着,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弹幕:公斤和公斤,我分不清……世界第一就是重量第一?青铜的工艺又如何,文化又如何,美丽?…)
即使这里提到的细节是正确的,这样的解释又能增加观众什么样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洞察力呢? 单独了解青铜车马的重量如何有助于了解秦始皇和秦汉帝国?
秦陵博物馆、青铜车马
第二个层次是知识点的衔接和深入探索。
之前买了“三联.中都”的音频课程《奇妙的文明场景》(不花钱做广告,真是一门好课程),昨天在秦岭的院子里散步时听的。 这堂课讲述了秦陵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背后不为人知的研究过程。 例如,谈到铜车马时,老师提到现代机械加工中使用的各种铸造和连接技术都可以立即应用到铜车上。
此外,课堂上还讨论了在展厅中没有发现的发现。 例如,出土了比兵马俑一号坑还要大的墓葬坑。 出土石甲万余件。 每一套铠甲都是由石片制成的。 每块石头的厚度仅约3至4毫米。 它由一块完整的石块切割、抛光,然后穿孔,并用青铜丝连接。
考古学家用现代电动工具进行了尝试。 一个人一天只能制作六片石片,而一套铠甲则由六百多片石片组成。 老师说,由此可见,古书上说的秦陵是七十二万人完成的,是可信的。
但无论如何,音频课都只是一种单向传输,不可能建立起互动思维。
第三个层次是问题导向探究叙述。
秦陵出土的各种文物不仅令世人惊叹,也引发了最大的困惑:秦朝的工艺技术是否比汉、唐、明、清等后世更先进?
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是:
像兵马俑这样的雕塑,在后世已经很少见到了。 中国不是一个有雕塑艺术传统的国家。 后世著名的雕塑主要是大型佛像。 隋唐佛教运动后开始盛行,佛像也缺乏真人质感。
当时兵马俑的建造是如何组织的还是一个谜。 即使在今天,聚集农民工来制作兵马俑也是不可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秦陵出土的雕塑比兵马俑更具写实性和艺术性。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兵马俑
后世我们很少见到像青铜车马这样复杂的金属制品。
铜车马的冶金技术可以根据部件所需的硬度和韧性来调整合金中锡的比例; 铜车马的铸造工艺根据构件的大小、厚度和形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铸造方法; 铜车马的连接技术多种多样。 常用的有活页连接、卡扣连接、卡扣加销连接、扣环连接等,与现代机械部件几乎相同。 其精湛的工艺和复杂精致的部件至今仍令人惊叹。
另外,秦陵的主陵是一座“人造山”。 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山,地上和地下都有百多米。 整个墓地里像“石甲”这样令人惊叹的遗物并不多。 据考古资料显示,整个秦陵大约用了五年时间就完工了。 基础设施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那么秦朝的各种工艺技术是不是比后世先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读书学习、参观学习、研讨学习,真正比较古代各朝代的器物。
当我此时参观秦岭博物馆时,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看法。 秦朝的具体工艺是什么? 与后世相比如何? 亲眼所见是不是真如传说中所说的那么神奇呢? 去参观唐昭陵博物馆,我也有不一样的感受。 唐代泥塑与秦代泥塑相比,艺术水平如何,形体特点如何,谁的技术水平更高? 秦、汉、唐墓葬出土的器物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为什么秦始皇安排了这些人车马,而汉唐陵为什么不安排呢? 如果陵墓的布局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那么陵墓以外的遗迹是否可以进行比较呢?
秦始皇陵兵马俑与唐太宗昭陵出土陶俑
如果秦朝的工艺优于后世,如何解释这种优越性呢? 汉唐明清为何没有制造出同等水平的雕塑和复杂的金属构件? 秦朝的工艺从何而来,后世又到哪里去了?
如果秦朝的工艺不比后世高明,那么汉唐明清艺术技术巅峰的产物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像兵马俑、青铜战车这样复杂、大型的结构制品呢?
再者,如果我们的机械冶金水平和集体作业管理方式在秦朝就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为什么我们的子孙不能发展现代工业,而要在2000年后被工业国家教训呢?
中国古代工业水平何时达到顶峰,又为何衰落?
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当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展览时,我们就可以把展览中的文物放入历史的长河中,从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展厅里静态的事物。 只有从悠久的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器物,知识才能从一点延伸到全世界,才会印象深刻,永生难忘。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无非是对人和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果我有机会设计一座历史博物馆,一定不能以器物为基础,而必须以“人”为基础。
如果以“人”为核心,昭陵博物馆会如何设计?
首先,从一个参观者的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一个对唐太宗一无所知的人,走进这个地方,什么样的展示形式能让我快速了解唐太宗的生活唐太宗的皇帝? 其次,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想一想:在他的一生中,谁、什么事件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 最后,站在一个历史人物超然的角度想一想:从历史的长河中看这个人,从哪些角度可以更丰富、更立体?
唐昭陵博物馆,陶俑
如果我在设计昭陵博物馆,我会在门口提出一个问题:唐太宗以暴力的“玄武门事变”登基。 我们该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那么,从本期的正面和背面开始,用展厅讲述他的生活——没有相关文物也没关系,图纸和模型已经可以讲述很多了。
他为什么要杀他的兄弟? ——他在兄弟中的地位,他的成长过程,他与父亲、哥哥的关系。
他为何逼迫父亲退位? ——李渊、唐建立的背景。
事故发生后他是如何平息事态的? ——他所依赖的臣子,他的谋略,甚至他的血脉。
他是如何成为后人口中的贤王的呢? ——他所取得的成就,他执政时的文化和科技,以及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身边的重要人物、唐朝的发展变化、唐朝的宫廷安排。
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个人物呢? ——他所取得的成就,关于他和其他人的争议和批评。
他的墓地为何如此布置? ——哪些贵妃与臣子合葬? 为什么是他们?
他在石碑上留下了什么文字? ——谁写了哪些字,它们的意思是什么?
以“人”为核心,少年读故事,成人读政治。 整个展厅可以进行场景设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生活体验。 而器物也因为历史背景而具有点睛之笔。
唐昭陵博物馆、碑林
如果我要进行历史教育,我会从“如果”开始。
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意义其实都是通过思考“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来理解的。 “如果刘邦没有打败项羽,会怎样”、“如果汉武帝没有废黜百家,只尊儒术,会怎样”、“如果唐太宗,会怎样”唐朝并没有发动“玄武门革命”。
这种思维将使历史不再是一些既定的事实,而是可以探索和改变的复杂因素
当询问某个事件“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办”时,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问到最后才发现“不可能是这样,一定是这样”。 这时,一个人就会更加彻底地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 意义; 另一种可能是追问到底,发现“真的不可能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历史就会完全不同”。 这时,一个人就会更加彻底地理解历史偶然性的含义。
我还记得两年前我做过一个项目。 应“巧树”朋友的邀请,我发起了一个名为“汉初”的集体创作项目。 “巧书”是一个互动写作平台。 作者在故事中设置了分岔点,在某个情节中设置了两个选项。 读者可以选择哪个分叉继续阅读(Netflix最近的剧几乎都有这个设定)。 当时我提出的话题是:汉初历史有多少种可能性。
我是从“刘邦战胜项羽”开始写的。 起初是“王还是皇帝”的选择,后来是“分封还是不分封”的选择。 追我系列的作者写的可能性有:韩信是否起兵、是否获胜、刘邦是否改立太子、都城是否回归关中……等等,还有越往下越叉,直到后来我在汉初的一百年里写了五十五个不同的结局。 ,有的回归历史主线,有的彻底颠覆中国历史。
这个写作项目非常有趣。 最终,所有作者都真正陷入了历史漩涡,以刘邦为视角,以吕后为视角,以韩信为视角,以“留守儿童”刘盈(作者自语)为视角。看法。 呈现出不一样的历史。 我之所以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基调。 如果汉初没有继承秦制,中国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而我之所以从刘邦胜利开始写,就已经掌控了写作的方向。 如果从秦朝开始写,分支的可能性就像蝴蝶效应一样,数不胜数:如果秦始皇没有早死,如果秦始皇把皇位传给扶苏,如果大泽乡没有两个农民突然造反。 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放走刘邦,如果韩信没有投奔刘邦……这一切,都会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后世面目全非。
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事件,就是官僚县制中国的形成和延续。 中央皇权和郡县官僚塑造的中华帝国,不仅有移山填海之利,也造成山崩地裂。 喷涌的缺点。 而这一切,都是在秦汉之际奠定的。 想到这里,我常常感到悲伤。
了解历史为何发生、我们为何生活在今天,是历史教育的核心意义。 而如果不思考、询问历史,而只是背诵,根本就没有历史教育。
秦陵骊山花园,秦始皇陵外
去年秋季学期,我们尝试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历史思辨课:。
在这节课中,我们要求孩子们利用为期四个星期的课程来思考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我们让孩子们想象自己是朱棣,“篡位”后定都南京,然后选择:是否迁都北京。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开始阅读明朝历史、朱棣的生平、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经济背景。 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了北京的小众景点明城墙。 如果不是这个课程,可能没有人会看到它。
最后,孩子们在一场“辩论赛”中说出了自己的结论:有的说北京有自己的老部下,有的说南京很繁华,有的说北方有匈奴入侵,有的说北方有匈奴人入侵,有的说北京有自己的老部下,有的说南京有太盛世,有的说北方有匈奴入侵,有的说北方有匈奴入侵,有的说北京有自己的老部下,有的说南京有自己的老部下等等。南靠海更近。
不管最后的结果谁输谁赢,也不管孩子们在辩论中是否紧张、结结巴巴。 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知道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是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够在没有单一因素的情况下解释历史,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 这种思维能力称为“情境思维能力”,是指将“宏观抽象原理”与“微观人性原理”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既能认识宏大的普遍规律,又能认识人类具体的偶然事件。 ,最后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各种因素的交集。
有了这种思维能力,以后遇到什么情况,就能置身于宏大的历史洪流中,静静地思考,走到哪里都站得住脚。
不知不觉间,我说得太多了。 最后一点克制:通识教育的愿景是让人们以宏观的视角看待知识,以理性的洞察力思考知识。 我们希望带给孩子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思考无限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个愿景下,我与浙江大学王黎明教授以及十几位专家学者一起开发了同兴学院在线通识课。 同兴学院专注于儿童通识教育,希望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现在,“年度讲座”是人类殿堂课程的限时免费体验。 识别下方小程序代码即可免费体验。
同兴书院,等待您的到来
12
郝景芳
世界最高科幻小说奖“雨果奖”获得者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
同兴书院创始人、2018世界青年领袖
今天的互动
这么多的博物馆,有哪一个博物馆真正吸引你的眼球呢? 你带孩子去过哪些有趣又独特的博物馆? 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期待听到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