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它们必须与新的现实蓬勃发展相结合。
丰富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出要求,在考察期间还参观了当地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走大国复兴之路,需要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深埋地下的文物“浮出水面”,让文化传承历史书籍和文献中记载的“出来”。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必须坚持保护优先。 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对于揭示我国文明的起源及其演化序列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领导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深入研究符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运用制度框架,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保护网络。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善于合理运用。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它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地保护下去。 还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而且有利于文化遗产的综合效益。 要加强公众参与,让历史文化遗产被人民群众关注、喜爱。 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空间,推动文化遗产资源向文化产品和品牌转化,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
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必须注重开放共享。 “一花独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固步自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讲好新时代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化思维方式,把握古今中外、古今关系,融通中外。联通东西方,精心构建话语体系,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 精神,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识和理解,真正把“软实力”硬化。
历史是未来的源泉,未来也应该从历史开始。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在坚实的历史舞台上,我们要登高望远,自觉树立历史意识、文化意识,讲好中国历史故事,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