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知今,明学史。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是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 主要收藏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展览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余件。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三楼陈列着中国历史研究院收藏的一些珍贵古籍文献档案。
这六卷《惠安先生朱文公文集》是宋代大学士朱熹的诗文集。 它发表于1265年,距今已有近760年的历史。 悄悄地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他的理学和政治主张。 . 这幅《阳明文录先生》是距今430年的明万历二十一年刻本。 记载了王阳明先生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向海外传播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这幅《山海陆地全图》是400多年前绘制的世界地图。
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馆长 袁立泽:这幅画是16世纪末第一批西方来华传教士利玛窦画的。 他把当时西方先进的制图技术带到了中国,同时也有意识地吸收了中国制图的经验和理念。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应该说是标出了图中的六大洲和三大洋,也就是亚洲中的亚洲。 它的左边是欧洲的欧罗巴,南边是今天的非洲叫利维亚,改变了以前以欧洲为中心的绘制方式。 它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和有力见证。
从经、史、子、集,到方志、族谱等各大门类,中国历史研究院共收藏善本4600余部,52000多册,藏书量大,珍品多,专业性强。 部分重要经典入选《全国珍贵古籍名录》。
中史院图书档案馆长 袁立泽:中史院图书档案馆馆藏文献规模已达近200万册,其中50万余册(册)古代文献。 我们的展览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道路,既是走出去的,也是被书写下来的。
多项重大历史研究项目取得初步成果
中国历史研究院负责协调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制定新时期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历史学术项目。 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成果展一睹为快。
中国历史科学院科研成果展评选出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在内的各学科100余项杰出学术成果。
这就是《清代国家统一史》。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的第一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大清统一史》就是其中之一。 全书共110万字,分上下两册。 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系统分析了清代继承“大一统”思想、实现国家统一、巩固和维护统一的过程。作为时间、空间和系统。 ,用丰富的史料,论证了清代中国治理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的史实。
《清代国家统一史》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前沿研究所所长邢广成:比如你可以看到这个。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圣语光训》说:“选会读书会写的青年,汉族三十九人十人,藏人十人,廓尔喀人四人。” 这是一所很小的学校,里面有很多民族一起学习。 这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交流、交流、融合的典型例子。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铸就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点,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历史研究所成立以来,主持过中华文明探索项目,参与过中国考古项目。 首批5项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已完成大部分。 2020年组织实施的《新中国通史》编纂项目被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家重大学术项目。 同年8月,《中华民族史》也被列入编纂项目,整体推进。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 然后,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和知道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为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进一步激发我们做中国人的志向、骨气和信心。历史探究和历史记忆的过程。 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更好地开创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魂。
《(新)中国通史》共37卷,全国18个科研机构400余名历史学家参与编撰。 成果展中展出了《新中国通史》编纂项目的30余部阶段性初稿。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嗯,从我们上一部通史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 近20年来,发现了大量新的考古资料和文献,需要新的史料和新的理论。 , 观察中国历史的新方法。 《(新)中国通史》时间跨度非常长,从史前时期到中共二十大。 这样的时间跨度,在以往的通史编纂中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我们的《(新)中国通史》也采用了朝史与特史相结合的全新体裁,这在以往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四年来,团结、凝聚了全国历史研究工作者,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学术项目。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项目立项160余项。 目前已出版学术专着、理论文章、学术论文2000余部。 历时近两年,完成了106卷共3200万字的《大清史》的审读工作。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我们正史有二十四部史,就是缺少《清史》。 通过对清史的历史还原和历史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认识中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为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历史滋养。
《二十四史今注本》预计2025年全编出版
成果展上还展出了中国历史学家注解的《今注本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代记载的正史。 以前只有前四部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有注解。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这就是现在的《汉书》注释本。 原注为晏师古注,即晏师古注。 颜注的文字非常难懂,一般人都看不懂。 金珠是孙晓老师等人的作品。 什么是金珠和衍珠是相对应的,比较容易理解。
《二十四史今日注本》的编纂工作始于1994年,《二十四史》权威本经全国史学界研究人员科学考证、全面注解,并辅以详实的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
《今日注解版二十四史》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比如河东平阳现在位于夏县西北部,山西,包括山西西南部。 可以看到大家很容易理解起来。 因为古今地名变化很大,又因为没有遗址,要考证一个地名准确无误,恐怕要找上百种资料,方志、田野调查、考古资料、文档,所以比较难。 此外,还有历史典故。 汉书本身的文字可能记错了,颜师古的注解也不对。 我们将再次复查。
经过全国30多个单位近300名历史学家近30年的艰苦奋斗,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今日注解版二十四史》18部史,并为剩下的6个历史基本完成。 到2025年编辑出版。
《今日注解版二十四史》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这本书原版大概不到4000万字,而且等我们注释完了,将近1.4亿字,相当于增加了1亿多字,这1亿多字就是今天的笔记。 知古知今,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传承,兴衰可以吸取哪些教训,这都是我们可以从史书上得到的。
公共历史读物:知古鉴今
知古鉴今,以政育人。 成果展上,一些“通俗史学”读物受到关注,“人人写一本小书”,让更多的史学研究成果惠及普通读者。
《十大文物中的中国故事》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国宝级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科普读物。 从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到文物所蕴含的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通俗的语言让文物活起来,帮助读者了解中华文明。
《世界简史: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人人写小书”系列的又一力作。 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团队,用简洁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图文编排,呈现了一幅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画卷自原始社会以来。
(总台央视记者 周佩佩 郝亮 黄奕辰 史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