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时报道】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中国纪录片将再次迎来春天?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中国首个覆盖全球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将于明年元旦开播。 纪录片频道采用CCTV-9频道名称,国际、国内版本同步播出。 每天在“人文地理”、“全球视野”等六大主题时段首播4小时国内外纪录片。 本地纪录片与外国纪录片的比例为3:1。 纪录片方面,每晚10点的“黄金时段”时段将预留给国内优质纪录片。

自今年初这一消息在业内流传以来,纪录片从业者将此视为国产纪录片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截至去年,全国83个纪录片节目播出纪录片超过5000小时。 近年来,《圆明园》、《大国崛起》等佳作的上映,也让人感受到纪录片大片的时代即将来临。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

曾经辉煌,如今“少数”

翻阅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内纪录片档案,很难相信这是一门小众艺术。 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剪辑室》自1994年开播不到一年,就取得了36%的收视率,这个数字连当今最火的电视剧都无法比拟。 《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版块记录并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 “讲好人民自己的故事”成为不少媒体人的职业追求方向; 1998年《周恩来外交》票房收入达到3000万元。 与冯小刚贺岁片《甲方乙方》并列票房榜首。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华尔街》总导演李成才将纪录片定义为:社会学、诗意和电视技术。 这种社会学思考和诗意表达,成为电视人向快节奏的消费社会妥协的结果。 九十年代纪录片的“新浪潮”很快就消退了。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视频道、栏目极大丰富,新闻娱乐类节目受到观众的关注,纪录片面临着“小众化”的过程。 每年制作的1000小时的纪录片和首播的5000小时,与各频道播出的超过1400万小时的节目总数相比,所占比例很小。 “事实上,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编程’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纪录片创作》的副教授杨刚元说。 “真人秀、情感访谈类节目采用纪实拍摄、追踪记录等方式与纪录片有很多相似之处,侵占了纪录片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在纪录片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同时,电视节目却出现了单一形式的趋势。 李成才说,我们现在不是“拍”电视,而是“讲”电视,观众看到的是“各种故事”。 摄像机真正捕捉到的东西越来越少,电视的语言成为一种补充。 “电视产品的设计当然要考虑娱乐功能,但审美和思想方面也应该涉及到。纪录片是与审美和思想相联系的。”

选题、瞄准需求、追求平和理性

国产纪录片从上世纪开始就形成栏目,经历了渠道发展,如今正迎来大片时代。 纪录片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杨钢源表示,任何成功的纪录片都必须植根于社会心理需求。 我们必须发现公众心理已经表现出来但尚未表现出来的东西。 有影响力的电影必须引起社会共鸣。

无论是《大国崛起》探讨强国之路,还是《故宫》探讨明清以来国力衰落,都与当今中国人的思考息息相关。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金融危机后推出的《华尔街》。 中国人第一次将镜头带入世界金融的中心。 李成才表示:“《华尔街》的成功在于它关注社会的需求,好的选题是一部成功纪录片的开始。” 他认为纪录片导演首先要充分尊重观众的情感和需求,其次要利用电视技术、声音、图像来实现。 纪录片应该追求理性和谦虚,客观和公正。 多展示、少评判应该是一部成功纪录片的标志之一。

在央视《生存空间》节目初期,制片人陈宇就提出,《生存空间》想要表达的是对每个人的尊重,这种尊重需要体现在真正的和平中。 如今看来,这种“真正的和平”依然是纪录片的呼唤和渴望。

Similar Posts